文/陳俊明
「笠」這種古代的遮陽防雨之帽,應於周初就已普遍使用。例如《詩經.周頌.良耜》:「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這是描述農耕的詩歌,家人提著方形的筐與圓形的莒,帶來黍米飯菜;農人的斗笠綁得好好,鋤頭相當鋒利,用來清除田裡的雜草荼與蓼。放牧者、農作者只要是出門就都戴上斗笠,可見使用者眾。
《春秋左傳.宣公四年》:「楚子與若敖氏戰於皋滸,伯棼射王,汰輈,及鼓跗,著於丁寧。又射,汰輈,以貫笠轂,師懼,退。」講楚莊王和若敖氏在皋滸作戰,子越椒用箭射楚莊王,力量強而箭鏃鋒利,箭飛過車轅,穿過鼓架,射在銅鉦上。又射一箭,飛過車轅,透過車蓋,士兵害怕,開始退卻。本文車子上的遮陽棚也稱「笠」,應為竹編,因為較其他材料便宜又易得。
《史記》:「舜父瞽瞍常欲殺舜,使舜上廩,從下焚廩。舜乃以雨笠自桿而下,得不死之。」講到舜的父親瞽瞍常計畫殺舜,命他爬上倉庫修屋頂,然後從下方放火。舜乃拿著雨笠順著倉庫的支撐桿而下,因而不死。
《說文解字》:「簦:笠蓋也,从竹登聲」、「笠:簦無柄也,从竹立聲」,指笠為有蓋無柄,而簦是笠之蓋,說明「笠」自古即為遮陽防雨之竹帽。
「笠」在佛經裡卻要到西元五九五年隋開皇十五年,吉藏撰《大品經義疏》(即《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才出現:「問貪等即是毒,上已多過明,今何故復說?答:上法輕今法重者,故經引難也,等貪欲所笠。」有問曰:貪一類之事就是毒,前已十分明白解說過,今何故又再次論說?答:前所言三毒法較輕,今欲言者三毒法較重,所以經之表達較難。因凡人皆為貪欲所遮蔽了。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性不乘騎,雖貴勝請講逢值泥雨,輒自策杖戴笠,履芒屩而赴會焉。」講的是:南北朝梁慧韶法師向來不乘車也不騎馬,雖尊貴而有權勢者延請講經,但路逢下雨泥濘,他往往獨自拄著拐杖戴上竹笠、穿上草鞋,就上路赴會講經。
現今普通話已不通行「笠」作為遮陽防雨帽了,然在閩南語裡頭「笠」卻歷久不衰,非但農友頭戴的防雨遮陽帽,因其頂上隆起形如半個瓜故要說作是「瓜笠也」,其國際音標為(guele̍h á),雨傘也得說是「雨笠」(hō͘l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