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良正
潘岳,字安仁,世稱潘安,生於三國時的魏國,活躍在西晉永康元年以前。因長相俊美,才情橫溢,從他所處的時代到現在,產生了一大批「潘粉」,美男必以潘安馬首是瞻。
《語林》記載:「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是說潘安人長得形貌昳麗,顏值高,當他駕車走在街上,除年輕美女爭著一睹容顏外,就連老嫗們也不甘寂寞,追隨著用水果往潘安車裡投,都將車裝滿了;這就是「擲果盈車」的典故。
時間回溯到二十世紀二、三○年代,中國一位才子郭沫若登上了歷史舞台。郭沫若有沒有潘安那麼美,暫且不論,有一件事倒是讓他和潘安聯繫了起來。
一九二七年前後,因國民政府頻繁加大對異黨的動作,引起了郭沫若極大不滿,寫了一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對之進行痛斥和抨擊。於是,遭到政府通緝,無奈流亡日本。
旅日期間的郭沫若,並未停止革命活動。一九三五年十月,在東京中華基督教會組織的集會上,發表「中日文化的交流」演講。講畢,突然有人高呼「打倒共產黨郭沫若」的口號,會場頓時混亂起來。混跡其中的特務、極右人士和不明真相的聽眾,紛紛將蘋果、梨子等雜物向郭沫若投擲過來;最後,郭某在組織和群眾護衛下,安全脫身。
數日後,郭沫若在青年會主辦的小報上,登載了一幅:「權宜梨兒作炸彈,妄將沫若叫潘安」的聯語,郭沫若用潘安被擲果的歷史典故,表達了對反動勢力的斥責和嘲諷。
潘安、郭沫若都是所處時代的才子,並且在政治上都有所作為。令人詫異的是,兩位文化名人可以用這種方式聯繫起來,實在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