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因凱(媒體工作者)
嚮往已久日本京都三十三番觀音靈場,月初成行,四天三夜,六十公里步行,走訪一間又一間佛寺,內心祥和與寧靜,是此行最大收穫。
一大早,寂靜巷道,沙沙腳步聲,催促自己快步踏進三十三間堂,殿堂柔和氣氛,緩和內心悸動,迎面而來整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不同眼神端視訪客,讓人震驚說不出話來。
京都「三十三間堂」,本名蓮華王院,西元一一六五年興建,寺院因正殿由三十三根立柱間隔而得名,另一說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敘述觀音菩薩「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共有三十三法相而來。
大概是這輩子看過最多的觀音,左右各五百尊立姿觀音,中間坐姿大觀音,一千零一尊,來到全世界最多尊千手觀音寺院,崇敬油然而生。
報上自己姓名與心願,恭敬地點上台灣帶來沉香,四小時環香,突全面開燃,十餘分鐘燒盡,頂禮再頂禮,感恩謢持,圓滿心願。
不免俗來到遠近馳名的清水寺朝聖,隨人潮而上,一名僧人路旁托鉢,莊嚴神態,令人肅然起敬,寺院楓樹逐漸轉紅,冷冽空氣,飄逸靈氣。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寺院,建於西元七八○年,為棟梁結構式建築,大殿前為懸空舞台,由一百三十九根大圓木支撐。寺院氣勢宏偉,結構巧妙,沒有用到一根釘子。
清水寺主祀千手觀音,正殿旁有一小山泉瀑布,順著音羽山湧出,流水清澈,終年不斷,稱為音羽瀑布,清水寺因此得名。
雙手合十禮拜,走出殿外觀景,聽到兩女字正腔圓華語對話:「菩薩旁邊那兩尊是千里眼、順風耳嗎?」突噗嗤一笑,猶如平靜湖面掀波瀾,內心妄想雜念而起,破壞該有虔敬與清淨。
抬頭一望,懸掛大殿上「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匾額猶如警鐘,敲醒自己的輕浮。
日本佛寺下午五時關閉,夜幕低垂,京都四條通繁華市集,花枝招展迎人,沿路尋找覓食場所,不經意看到「洛陽三十三番觀音靈場—第十六番札所」門牌,上方有「雨奇晴好」匾額,原來是仲源寺,且沒有門禁,驚喜之餘,尋幽探訪。
門牌上「洛陽」指的是唐朝古都?原來日本在七世紀初期建都奈良,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文化制度與佛法。西元七九四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師法唐朝,稱京都西半邊為「長安」,東半邊為「洛陽」。後來東區興盛繁榮,從此洛陽就成為京都代稱。
仲源寺不只是供奉千手觀音,也奉祀當地人尊稱「雨止地藏」,相傳安貞二年,京都大雨不斷,鴨川河水氾濫成災。民眾向地藏菩薩祈求,大雨停了,從此有雨止地藏稱號。
當晚攝氏十度低溫,吹拂冷冽寒風,走進仲源寺,忽然感到舒服暖意,那種熟悉感,好像回到家!是前世記憶嗎?坐在椅子上,喝著熱茶,與高二點五公尺的千手觀音對望,沉思奇妙感覺,寺外紅塵喧囂嘎然而止,彷彿時光倒退千百年。
京都自古以來就是觀音道場大本營,此行目標三十三番觀音靈場,造訪十九間佛寺,有些是刻意安排,有些是偶然因緣,寺院清幽、寧靜,洗滌心靈煩躁;捨公車步行,效法古人,踏實請法,一步一腳印,難遭難遇,銘感在心,至於來不及探訪靈場,就留待下次再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