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碳的 綠建築

郭士榛 |2016.11.20
2340觀看次
字級
印度Gurgaon廠綠建築,屋頂圓形採光。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這棟建築是台達印度Gurgaon廠綠建築。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砌石為簷」的台達台南分公司(一期)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邀蟲為鄰」的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中心。 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今年台灣燈會低碳綠能燈區——台達的永續之環。 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為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特別裝設厭氧處理設備,讓回收水可沖廁及灌溉用。 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那瑪夏民權國小:曼陀羅花木造圖書館,建材都取自當地的台灣柳杉。教學樓和圖書館每平方米的年耗電量不到六點七度,是全台灣最節能的校園建築。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文/郭士榛 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達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有著「減碳達人」的封號,「節能減碳」不僅是他的工作,更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從馬桶沖水、洗澡、開車到全家外出旅行,隨時隨地都在思考「該怎麼做可以更省電?更環保?」

低碳生活 節能有一套

張楊乾說:「二○一三年我家一整年的總用電量是二千三百度,電費五千多元,比起全台灣一般家庭用電量節省百分之四十、電費節省百分之五十。」

張楊乾在家中自行設計省水馬桶:即將洗衣機墊高,底下放置水桶,並放入一顆三十匹馬力的沉水馬達,把馬達的水管接到馬桶的集水箱,一旦馬桶水箱沒水了,沉水馬達就會啟動,抽出水桶內的洗衣回收水去沖馬桶,這樣每洗一次衣服,至少有七十公升的回收水,全家可用來沖三天的馬桶。

「這套方式我用了二年,現在每二個月的用水度數是七度,水費一個月四十三元。」張楊乾笑說。每天出門前,他都養成關掉總電源的好習慣,光是這個小動作,就足以替他節省百分之六十的用電量。為此他還特別與水電師傅討論,另外為冰箱接一條專用電線,如此一來,關掉總電源就不至於影響到冰箱運作。

更進階的節能做法,他想到從設備端著手。不用一般的變頻冷氣,而是在家中陽台裝上雙機一體的熱泵機。熱泵的原理,就是把熱風收集起來,加溫變熱水;排出來的冷風,夏天可當冷氣吹,冬天就用來吹乾衣服,取代烘衣機。

不僅居家節能做得徹底,外出時,他也不斷尋找最節能的減碳妙方。譬如租車時,他會選擇租小車或是油電混合車,邊開車邊思考要如何達到最高用油效率。「遇到紅燈時,從很遠的地方我就開始用滑行的,而不是催油,再踩剎車。」他強調:「低碳生活並非要過苦行僧的日子,而是在不影響工作、生活的前提下,選擇自己最能接受的做法。」

綠色建築 自然更環保

長期致力於氣候變遷議題與綠建築推廣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十年推動二十二棟綠建築,其中二○○九年受到「莫拉克颱風」重創的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重建的零碳校園實例,最受國內外環保人士重視,其中最搶眼的是在海拔八百公尺高的校地上,有著超大屋簷、造型有稜有角的曼陀羅花木造圖書館,學生都笑說:「新圖書館看起來好像變型金剛,好酷!還有木頭香味。」

建造曼陀羅花木造圖書館,建材都取自當地的台灣柳杉,因為台灣易受氣候衝擊,就需用自然建材打造建築空間,而木頭不但具備溫潤質感,還有極佳的「固碳效果」。重生後的那瑪夏民權國小,教學樓和圖書館每平方米的年耗電量,竟然不到六點七度,幾乎是全台灣最節能的校園建築。現在的那瑪夏民權國小不只是節能的學習環境,在風災或豪雨時也成為避難中心,更是孩子們的家。

事實上,台達文教基金會的綠建築作品創意無限。「邀蟲為鄰」的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中心,創造涵養萬物的友善環境空間,以水塘造景上飛動的小瓢蟲為代表,象徵尊重萬物生存的友善態度;「砌石為簷」的台達台南廠,結合自然資源與節能科技,以右側具有礦石線條的薄殼結構特色雨遮,傳達科技可以帶來舒適,並能與環境共存的設計概念。

另一個焦點則是台達電美國總部透過「地源熱泵」系統結合地底管線,深具巧思呈現古今利用地熱來調節溫度的手法。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表示,建築本身相當耗能,若能從建築著手,就能為節能減碳做出貢獻,即便是老房子一樣可以發揮節能效果。「面對氣候變遷,我們能做的就是順應和調適!」郭珊珊說:「節能減碳不只是生活中的小確幸,更應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態度。」

台達電的綠色創新

台達電子之所以會投入研發綠建築相關技術,是由於台達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在二○○二年閱讀《綠色資本主義》一書得到的啟發。在參觀過各國綠建築後,鄭崇華決定自二○○五年起所有的廠辦都必須要是綠建築,造價只比過去其他廠辦多百分之十五,證明綠建築不一定所費不貲,更替許多學校蓋了不少綠建築校舍。

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表示:「每個人都可以努力讓居住環境成為綠建築。綠建築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建築本身要順應周邊的環境。綠建築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形式,它是與環境對話,回應生命萬物應有的生活方式;它是與社會對話,承諾企業對永續應有的責任;它是與時代的對話,提出回應當前氣候變遷的關鍵良方,讓大眾了解綠建築的益處,進而能一起努力築回自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