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碳的 綠建築 郭士榛 |2016.11.20 語音朗讀 23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印度Gurgaon廠綠建築,屋頂圓形採光。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這棟建築是台達印度Gurgaon廠綠建築。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砌石為簷」的台達台南分公司(一期)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邀蟲為鄰」的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中心。 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今年台灣燈會低碳綠能燈區——台達的永續之環。 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為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特別裝設厭氧處理設備,讓回收水可沖廁及灌溉用。 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那瑪夏民權國小:曼陀羅花木造圖書館,建材都取自當地的台灣柳杉。教學樓和圖書館每平方米的年耗電量不到六點七度,是全台灣最節能的校園建築。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文/郭士榛 圖/台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達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有著「減碳達人」的封號,「節能減碳」不僅是他的工作,更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從馬桶沖水、洗澡、開車到全家外出旅行,隨時隨地都在思考「該怎麼做可以更省電?更環保?」 低碳生活 節能有一套 張楊乾說:「二○一三年我家一整年的總用電量是二千三百度,電費五千多元,比起全台灣一般家庭用電量節省百分之四十、電費節省百分之五十。」 張楊乾在家中自行設計省水馬桶:即將洗衣機墊高,底下放置水桶,並放入一顆三十匹馬力的沉水馬達,把馬達的水管接到馬桶的集水箱,一旦馬桶水箱沒水了,沉水馬達就會啟動,抽出水桶內的洗衣回收水去沖馬桶,這樣每洗一次衣服,至少有七十公升的回收水,全家可用來沖三天的馬桶。 「這套方式我用了二年,現在每二個月的用水度數是七度,水費一個月四十三元。」張楊乾笑說。每天出門前,他都養成關掉總電源的好習慣,光是這個小動作,就足以替他節省百分之六十的用電量。為此他還特別與水電師傅討論,另外為冰箱接一條專用電線,如此一來,關掉總電源就不至於影響到冰箱運作。 更進階的節能做法,他想到從設備端著手。不用一般的變頻冷氣,而是在家中陽台裝上雙機一體的熱泵機。熱泵的原理,就是把熱風收集起來,加溫變熱水;排出來的冷風,夏天可當冷氣吹,冬天就用來吹乾衣服,取代烘衣機。 不僅居家節能做得徹底,外出時,他也不斷尋找最節能的減碳妙方。譬如租車時,他會選擇租小車或是油電混合車,邊開車邊思考要如何達到最高用油效率。「遇到紅燈時,從很遠的地方我就開始用滑行的,而不是催油,再踩剎車。」他強調:「低碳生活並非要過苦行僧的日子,而是在不影響工作、生活的前提下,選擇自己最能接受的做法。」 綠色建築 自然更環保 長期致力於氣候變遷議題與綠建築推廣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十年推動二十二棟綠建築,其中二○○九年受到「莫拉克颱風」重創的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重建的零碳校園實例,最受國內外環保人士重視,其中最搶眼的是在海拔八百公尺高的校地上,有著超大屋簷、造型有稜有角的曼陀羅花木造圖書館,學生都笑說:「新圖書館看起來好像變型金剛,好酷!還有木頭香味。」 建造曼陀羅花木造圖書館,建材都取自當地的台灣柳杉,因為台灣易受氣候衝擊,就需用自然建材打造建築空間,而木頭不但具備溫潤質感,還有極佳的「固碳效果」。重生後的那瑪夏民權國小,教學樓和圖書館每平方米的年耗電量,竟然不到六點七度,幾乎是全台灣最節能的校園建築。現在的那瑪夏民權國小不只是節能的學習環境,在風災或豪雨時也成為避難中心,更是孩子們的家。 事實上,台達文教基金會的綠建築作品創意無限。「邀蟲為鄰」的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中心,創造涵養萬物的友善環境空間,以水塘造景上飛動的小瓢蟲為代表,象徵尊重萬物生存的友善態度;「砌石為簷」的台達台南廠,結合自然資源與節能科技,以右側具有礦石線條的薄殼結構特色雨遮,傳達科技可以帶來舒適,並能與環境共存的設計概念。 另一個焦點則是台達電美國總部透過「地源熱泵」系統結合地底管線,深具巧思呈現古今利用地熱來調節溫度的手法。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表示,建築本身相當耗能,若能從建築著手,就能為節能減碳做出貢獻,即便是老房子一樣可以發揮節能效果。「面對氣候變遷,我們能做的就是順應和調適!」郭珊珊說:「節能減碳不只是生活中的小確幸,更應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態度。」 台達電的綠色創新 台達電子之所以會投入研發綠建築相關技術,是由於台達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在二○○二年閱讀《綠色資本主義》一書得到的啟發。在參觀過各國綠建築後,鄭崇華決定自二○○五年起所有的廠辦都必須要是綠建築,造價只比過去其他廠辦多百分之十五,證明綠建築不一定所費不貲,更替許多學校蓋了不少綠建築校舍。 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表示:「每個人都可以努力讓居住環境成為綠建築。綠建築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建築本身要順應周邊的環境。綠建築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形式,它是與環境對話,回應生命萬物應有的生活方式;它是與社會對話,承諾企業對永續應有的責任;它是與時代的對話,提出回應當前氣候變遷的關鍵良方,讓大眾了解綠建築的益處,進而能一起努力築回自然。」 前一篇文章 【城市綠地】 植物園的知性與感性 下一篇文章 綠手指 一顆種子 一個綠世界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視覺DJ】徜徉花海半日遊 【樹博士系列】 土壤的祕密XI 羅山有機村 解除小黑蚊魔咒 【視覺DJ】湧泉洗衣池【植感時光】加羅林魚木 文青朝聖 【四季花藝聯想】春之茁發 萬物甦醒的希望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