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匯集文學作品的「副刊」,是中文報紙的特色,展現華文社會的文化底蘊。但你可知道,「副刊」一詞其實源於錯字,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中央日報》副刊前主編林黛嫚,最近出版新書《推浪的人》,回憶台灣副刊的黃金歲月。她一九八七年進入《中央日報》副刊工作,一直做到二○○六年《中央日報》停刊,見證副刊的黃金時代。
林黛嫚在書中回憶,二十年前文建會舉辦「世界華文報紙副刊學術研討會」。當時的《聯合報》副刊主編瘂弦,在會議中提到副刊起源。一九○○年,上海《同文滬報》開闢《同文消遣報》,彙整詩詞、筆記與雜記,是副刊的濫觴。
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二日,上海《晨報》首次出現「副刊」,將專門刊載藝文性稿件的版面單張發行,並由作家魯迅親自命名。但看看歷史上這一張「副刊第一號」,報眉上寫的是「晨報附刊」,刊頭卻寫成「晨報副鐫」。究竟魯迅取的名字是《晨報》「附刊」、還是「副鐫」?
根據考證,晨報副刊隨《晨報》附送,「附刊」更貼近原意。但《晨報》編輯書寫刊頭時,誤將「附刊」寫成「副鐫」。副刊編輯採折衷手法,刊頭採「晨報副鐫」,報眉採「晨報附刊」。後來「晨報副鐫」迅速走紅,成為新文學運動四大副刊之一。
另一種說法是,該報請了一位擅寫隸書的書法家題寫刊頭,但該名書法家說隸書中沒有「附刊」這兩個字,因此用「副鐫」取代。
一九二五年四月一日,晨報決定改錯字,將刊頭的「晨報副鐫」改為「晨報副刊」。但也只改正了一個錯字,另一個字將錯就錯,「附」刊從此變成「副」刊。瘂弦形容是「美麗的錯誤」。
林黛嫚透露,詩人周夢蝶生前,每半個月必親自到《中央日報》發行部買報,一買十五份,回家慢慢看;而大詩人如余光中,成名後也曾被退稿,更有一次報社不小心把稿子弄丟了,余光中二話不說,馬上重寫。她表示,作家對報紙副刊的珍惜,是支持她編輯的動力。
而如今儘管紙媒日漸式微,但不論《人間福報》、《聯合報》等各大報紙副刊,仍然是喜愛文字、喜愛寫作者寄情所在,也是孕育現代文學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