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奕成
邵氏電影公司於一九七七年上映《金玉良緣紅樓夢》,聽說當年相當賣座,而飾演賈寶玉的林青霞以及林黛玉的張艾嘉,更是這部電影吸睛的主因。雖然我趕不及在這美好的年代出生,但欣賞天映娛樂發行的DVD後,再和原著、續書相較,我有些悵然。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有時間在其中流動著,寶、黛的感情也因此而逐漸加溫,但編劇忽略了這一點。先以葬花而言,這是第二十三回他們入住大觀園後的雅事,他們還共讀《西廂》,因為相處已久,寶玉藉機表白;電影裡卻是黛玉剛進府,大觀園竟已落成,她跟寶玉提議把落花埋到她屋後的花塚,這豈是彼此感情尚處陌生時所為?接著,寶釵全家都來了。
而第八回寶玉識金鎖、寶釵認通靈,又寶玉向寶釵討冷香丸嘗,一語未了,黛玉才搖搖走進來;電影裡卻是黛玉躲在門後覷聽,再以此打趣他們,把初來乍到率直任性的黛玉塑造為頗具心機,令人想起第二十七回偷聽小紅、墜兒私語的寶釵,但這段情節卻被刪了。
另外,寶玉拉起寶釵的衣袖聞香,第二十八回寶玉看著寶釵雪白的酥臂,暗想道:「這個膀子要長在林妹妹身上,或者還得摸一摸,偏生長在他身上。」故那親密的舉動與他們向來的相敬如賓不符。
又第十八回寶玉通過賈政的試才題對額,小廝們把他身上的佩物全解走,黛玉看見了,便把做了一半要給寶玉的香袋拿來鉸,寶玉忙把衣領解了,「從裡面紅襖襟上將黛玉所給的那荷包解了下來」,黛玉自悔莽撞,寶玉得理不饒,黛玉又賭氣再鉸,寶玉大賠不是;電影裡卻是寶玉無意間看見黛玉做的荷包,央求相送,黛玉說了幾句酸溜溜的話,寶玉回幾句肺腑之言便結束,這些都比不上「鉸」的動作來得有力道,編劇應就此加以發揮,藉此凸顯兩人感情的。
還有第二十七回黛玉在怡紅院門外吃了晴雯的閉門羹,而傷感自己的寄人籬下,也有了第二次葬花,當她聽了寶玉的解釋及賭咒後才釋懷,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溫,故第三十四回黛玉去探望大承笞撻的寶玉時,才會「哭得兩個眼睛腫得桃兒一般」,甚至寫下三首至情至性的〈題帕詩〉;電影裡卻把這兩段情節的時序顛倒,以致黛玉先用情,寶玉才賭咒,這與向來「不放心」的黛玉形象不符。
野鶴《讀紅樓劄記》載:「《紅樓夢》無形中一重要人物手造許多風流豔話。或問為誰?曰元妃」,這意義卻被編劇忽略,實屬可惜。因元妃省親,榮府才擘建大觀園,省親畢,寶、黛、釵入住,彼此往來頻密,自此「木石前盟」受到「金玉良緣」的威脅愈來愈真切,而寶、黛的感情也隨著爭吵次數多而堅定。
我以為這部電影既以此為主軸,編劇應當針對寶、黛、釵的感情糾葛再多著墨些,那麼當「金玉良緣」勝出時,觀眾的喟嘆方能自然流露,而不致有「只因未到傷心處」的突兀;但編劇卻在鳳姐掉包、情傷怡紅、魂斷瀟湘等情節使力,似乎有意讓觀眾聚焦於這部分,如此「厚高薄曹」,想是為賺人熱淚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部電影幾乎看不到寶釵的短處,寶釵自始至終都是那「山中高士晶瑩雪」,卻把黛玉的短處揭得淋漓盡致,顯見編劇當是「擁薛派」的,如此「厚薛薄林」,「擁林派」的觀眾應該會不是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