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共識營」前幾天在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行,一位校長會後在臉書上與我分享,他說,這是一場值得推動的生活營,能影響學子;我聽了,頗為感動,希望自己在偏鄉服務也能帶領孩子身行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
一位婦人駝背,無法背母親上樓洗澡,上街求援,獲得上百人次民眾協助;那些做完善事的人,心頭都有一種滿足,好像自己的存在,成就了某種價值,即所謂助人為善。
許多父母看到孩子有偏差行為,會說:「長大了就不會這樣了。」真的嗎?我納悶:「為什麼要等到長大之後再說呢?」如果孩子從小就培養好習慣、善念,何不當下就養成?
從偏差到導正,或許是漫長的路,卻值得投資。一個好的行為,可以影響其他同儕,同樣,負面的行為經由群體效尤,可能成為萬罪的開始。
許多人覺得,推行三好,或是靜思語,好像是一種教育,我認為,這是社會與人格的淨化活動。
舉凡品格教育、生命教育,最終目的都是教人為善。
生命內化,絕非一蹴可幾,要長時間潛移默化,與身教、言教、境教協同搭配;希望每位師長,都認同三好理念,有認同,才有落實可能。
林彥佑(台中市/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