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
作者:法蘭克.佛杜錫克(Frank Vertosick, Jr.)
譯者:吳程遠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書名︰《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
最後的生命洞察》
作者: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
譯者:唐勤
出版社:時報文化
文/萬里遙
讀《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時,很容易聯想到另一本名為《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的書。兩本書的作者均是神經外科醫師,內容都是描述他們成為醫師的心路歷程,以及對生命的體會,甚至連原來的英文書名也有點神似。不過,《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的原書名「When the Air Hits Your Brain」的意思是:按照大自然原來的設計,人類的腦袋是個密封起來的器官,並不適合將頭殼打開來動手 術,一旦打開過、腦袋接觸到空氣,病人就再也不是原來的那個人了。而《當呼吸化為空氣》的原書名「When Breath Becomes Air」指的卻是,病人呼出最後一口氣之後,之前所有的呼吸就此化為其他生物的空氣。
終究選擇了醫學
最初,《當呼吸化為空氣》的作者卡拉尼提並沒有熱切地想走醫師的路,儘管他的父親、舅舅和其他很多親戚都是醫師,但如果由他選擇,他說︰「我猜我會說當個作家。」
他最喜歡的大概是「探索」,家住在沙漠小鎮,他跟朋友「把下午時間都用來探索、漫步、撿骨頭、尋覓罕見的沙漠溪流。」此外,就是心靈的探索。卡拉尼提十歲的時候,注重教育的媽媽就要他閱讀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作品《一九八四》,其他一大堆文學作品接踵而來。整個大學時期,他「幾乎念完了英語文學和人類生物學學位,企圖認真探索:什麼使人類生命有意義?」慢慢地,他的思索聚焦到兩個事情上:探究人性的文學,以及控制行為的奧祕人腦。
在人生道路上轉來轉去,轉了一個大彎之後,他終於還是選擇了醫學,書中第一部〈我健康地啟程〉記錄了他的思考過程、在醫學院的見聞、碰到的一些病例等等,與《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相當近似。然而,兩本書的相似度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正當一切順遂得不得了,卡拉尼提快要成為正式醫師,也有極理想的工作等著他,他卻被確診得了癌症。
誠實地直面死亡
其實,卡拉尼提在書的〈序幕〉就毫無懸疑地為讀者描述了他的病情,可是到了第二部〈至死方休〉,我們才真正明白當一位年方三十六歲、醫術高超的神經外科醫師身分轉換成病人時,一切是多麼的天翻地覆。
「為什麼穿起外科醫師的外衣,我就充滿權威,而穿起病人的罩袍,就像隻綿羊?」連想做MRI檢驗或想吃某一種藥,都要得到另一位醫師的准許,而且突然之間,卡拉尼提需要做他以前的病人都要做的艱難決定︰他希望妻子露西以後要再婚,因為他「無法忍受想到她一個人過日子。」以及「應該馬上把房屋貸款拿去重新融資」、要不要留下後裔等等,以及跟醫師討論治療方案,估計存活機率和可能還有多久的生命。
最後,這問題最重要可也是最難回答,關係到他該如何過生活——十年?五年?一年?一個月還是一星期?不同的壽命長度會帶來不同的面對態度。
他想起貝克特(Samuel Beckett)說的:「我繼續不了。我會繼續。」(I can't go on. I'll go on.)「結果,是文學在這個階段」將他帶回生活。「當天早上,我做了個決定:我要鞭策自己回去手術室。為什麼?因為我能辦到。因為那就是我。因為我必須學會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視死神為令人肅然的巡迴訪客,即使心中了然我終將一死,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
於是,他一邊經歷化療和其他痛苦的療程,一邊仍然勉力過生活,嘗試完成實習階段,繼續為病人開刀動手術以及……寫這本書。透過這本書,卡拉尼提用他的生命為我們見證了生命的意義。
《當呼吸化為空氣》的〈尾聲〉由他的妻子露西執筆,她總結說道:「保羅的大半生都在扣問死亡一事,並問自己能否誠實正直地面對死亡。最後,答案是肯定的。」
希望讀了這本書的讀者,會更了解生命,不只活在當下,而且活得更淡定。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譯筆流暢,譯者唐勤可說是「用生命翻譯此書」,如果有機會讀這本書,應該讀一下書末的〈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