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春暖花開,油桐花預定一周後由南向北依序綻放,在春風中、花樹下,從北、中、南地區的客家聚落,都在迎接桐花祭的到來。從此一活動中感受到,客家的文化底蘊將透過活動再次呈現。
行政院客委會為了深耕文化、振興產業、帶動觀光、活化客庄,結合各企業,透過「桐花」引動客家文化,並讓文化重新再起;如客家服飾、手工藝、飲食文化、歌謠……等,使各領域創作者也因而回流,創造卓越成績。這可說是客家文化再興的具體呈現。
位於台中縣的東勢鎮,族群屬客家人居多,平時以種植知名經濟作物高接梨為主,但是在桐花祭的推展,以及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的協助下,東勢的客家服飾產業露出一線曙光,原本在台北從事服飾設計的鄧妙琴,也回流成為客庄服飾設計指導老師。
除了創意產業外,東勢鎮原本就是以伐木著稱,坐擁台灣三大林場,自然景觀更是多元,尤其在四、五月時,東勢林場是絕佳的賞桐地點,步道貫穿於油桐木、筆筒樹交錯的林間,漫步其中,油桐飄雪的美景處處可見,搭配翠綠色的枝葉,更顯得層次分明。
住在苗栗縣三義鄉的彭妃玉說,客委會推展的桐花,不只是一個活動而已,更影響周邊產業及人文再發展,也是為客家謀福。她說,如三義的「山板樵臉譜文化館」,原本是一個木雕工作室,如果沒有桐花祭活動的舉辦,它的曝光度,也僅能在三義或全苗栗地區,也不會是一個「館」字得以呈現的。
平時在客家聚落活動中經常出現的阿粄嫂說,她從小就在做「麻糬」的環境成長,而現在大家都知道「擂茶」是什麼東西,如果她沒有出來做一些「麻糬」示範給大家看,那下一代的人大概會將「麻糬」的名詞給遺忘。
她說,客委會的桐花祭,就好像是客家的大拜拜一樣,而大拜拜等於是辦喜事,不像是一般人所說的大拜拜是負面的行事作為,反而是每年的歲時大事,這是要持續的。
家住桃園龍潭,剛從教職退休的林大智,除了賞樂品茶,他更與妻子一起從事客家傳統美食的推廣教學工作,而他們做的創意麻糬訂單更是接不完。林大智說,任何一種傳統飲食都可以重新設計;他認為,傳統是骨,創新是加值,只是方法不一樣,材料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