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來風 狀如狐而九尾

文/林明昌 |2016.11.10
2188觀看次
字級

文/林明昌

中國的狐文化起源甚早。狐與古人的生活關係密切,相關記載屢見古籍之中。

例如《易經》的解卦九二曰:「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田獵打到三隻狐;未濟卦曰:「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講小狐渡河,浸溼尾巴;《詩經》有〈有狐〉章曰:「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心之憂矣,之子無帶;有狐綏綏,在彼淇側。心之憂矣,之子無服。」以一隻緩緩獨行的狐為喻;《尚書》〈禹貢〉也曾提及狐。可以想見,古人對狐絕不陌生。

狐自有其實用的一面,古人曾以狐皮為高貴的保暖衣物的材料。《論語》、《詩經》、《左傳》、《禮記》都有「狐裘」之說,《禮記》、《說苑》、《新序》、《淮南子》、《晏子春秋》均見「狐白之裘」,《管子》亦有「狐白之皮」;以狐皮為裘,歷史久遠。

人們賦予狐的文化象徵,意味更為深長。

傳言狐將死之時,頭部會朝向洞穴土丘的方向,代表不忘本,《禮記》、《楚辭》、《淮南子》、《白虎通德論》均有類似記載,這個普遍的傳說,長久以來形成具道德意味的成語「狐死首丘」。

狐的雜食性,往往造成人類的防備。孟子討論喪葬時,曾舉例說:「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狐會啃食棄置溝壑中的屍體,因此不得不埋葬。

同樣的,《呂氏春秋》論葬禮,亦提及狐之患曰:「古之人有藏於廣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國寶之謂也,葬不可不藏也。葬淺則狐狸抇之,深則及於水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溼。」古人葬於高陵之上,其中一項原因,就是避免狐的掘抇。

狐魅文化就是與狐若即若離的接觸中逐步形成。早期狐魅可以「九尾狐」為代表,《山海經》有一段關於九尾狐的紀錄曰:「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九尾狐雖然狀如狐而聲音卻如嬰兒;狐之九尾隱含「子孫繁息」、「後當盛也」之意,《白虎通德論》說:「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於尾者何?明後當盛也。」子孫繁息也與婚媾有關。

《吳越春秋》記載了九尾白狐與禹的婚姻相關的故事,說禹三十歲未娶,行到塗山,遇到一隻九尾白狐。禹認為白色暗指自己,而九尾則是王者的象徵,又聽見塗山之歌唱道:「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是個好兆頭,因此娶塗山之女為妻,謂之女嬌,女嬌生的兒子即是啟。

在這個略帶神祕氣息而結尾憂傷的傳說中,狐所發揮促成禹結婚的關鍵作用,說明上古文學故事中已在狐與婚媾之間建立模糊的關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