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香港電】中國雲南省麗江市集專業人員結合群眾力量,拯救近乎失傳的納西族象形文字。經二十餘年努力,共收集流傳於民間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文學、醫學、農業、天文、舞譜等書籍共一萬兩千餘冊,整理、翻譯並彙編成《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一百卷。
納西族是聚居於雲南省麗江市等地的少數民族。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西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納西語稱巫師為東巴。東巴文字是納西族古代文化的結晶。用東巴文寫的東巴經(約一千多卷)對人類歷史、宗教及語言文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深受國內外重視。
「東巴文」是麗江地區納西族象形文字,屬於象形表意文安類型,包括象形、會意、事、形聲等字體。納西象形文字有一千餘年歷史,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稱。東巴文字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個字或幾個字代表一句話,字句從左至右,自上而下,這種文字大約產生於西元十一世紀以前,被譽為「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