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電】從七十二道工序到「三步走」,從半月辛苦勞作到三小時搞定,3D列印等新技術正在改造「世界瓷都」景德鎮千年的製瓷流程,為古老的瓷業轉型升級提供另一種可能。
「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如此描述景德鎮傳承千年的複雜製瓷工藝。如今在江西景德鎮陶溪川,一件造型複雜的瓷器從3D列印到燒製成品,不過三個多小時。
景德鎮是中國傳統手工製瓷技藝的重鎮,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拉坯、印坯、利坯、蘸釉、蕩釉……足足七十二道工序,方造就「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景德鎮瓷器美名。
「相較傳統工藝,我們研製的領先陶瓷行業的3D列印技術,為陶瓷藝術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玩法』。」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3D陶瓷列印體驗中心技術負責人曾樹如是說。
陶瓷3D列印、微波快速乾燥、微波快速燒成——簡單的「三步走」,一件異形塔狀瓷器宣告成功。
因為拉坯的限制,異形陶瓷作品需要耗費設計師巨大精力和時間,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一位傳統製瓷藝人告訴記者,有了3D列印技術,無論多麼天馬行空的想像,都可以很快付諸於現實,為設計師開拓了一個廣闊的創作空間。
據了解,包括景德鎮陶瓷大學在內的多家藝術高等院校目前都引進了整套陶瓷3D列印設備,並且運用在教學和研究。
愈來愈多的案例證明,象徵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3D列印技術,將變革景德鎮傳統行業,在不斷追求個性化、體驗感的今天,帶給人更多的全新樂趣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