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臻佶祥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供會員以點數換取民生必需品。圖/王騰毅
【本報台北訊】一名四十歲消防員父親,休假不幸車禍受傷,只好留職停薪,原本當護理師的太太恰因有孕在身、離職安胎,家庭頓失經濟收入,房租繳不起,加上有一名幼兒要養,他不捨妻兒吃不飽,跑去區公所尋求協助。
在社工牽線下,這名男子加入「臻佶祥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會員,儘管身穿護腰、行動緩慢,仍用會員點數換取飯菜、麵包、尿片和奶粉等。他感動得對食物銀行專員說,「我不在乎吃多好,沒有食物銀行,不知道該怎麼度過困難的日子。」
每年約丟棄
40億元剩食
社救司長李美珍指出,過去幫助弱勢民眾常以現金為主,現在要翻轉作法。衛福部食藥署調查國內量販店、便利商店、餐飲業者,每年丟棄約四十億元剩食,多達三萬六千多公噸,以量販店最多。
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修正社會救助法,增列「實物給付專章」,擬讓當地社會局與通路業者合作,提供即期食品及面紙、牙膏等日用品供弱勢家庭使用,猶如弱勢民眾的「實物銀行」,讓業者即期食品送到需要的民眾手中。
主計總處二○一五年統計,實物銀行提供家庭物資補助,可縮短貧富差距。李美珍說,先進國家例如法國,早已將「實物銀行」入法,強制通路業者提供即期食品給弱勢,衛福部決定跟進入法,但以鼓勵代替強迫,希望業者自願參加,增進社會愛與善的循環。
李美珍強調,實物銀行不管是否社會福利救助對象,只要社工或里長等人發現家庭即將陷入貧窮線以下,就可提出申請。這些家庭可先拿所需物資、減少開支,無形中拉民眾一把。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長潘志寬表示,食藥署身為媒合角色,會要求業者做好倉儲管理,確保食物均符合GHP(食品良好衛生規範),避免逾期食品被民眾誤食。
李美珍表示,實物給付專章草案已通過行政院審核,送立法院,只要朝野認同、完成修法,不只讓弱勢家庭吃飽,也減少食物浪費。她期盼除了通路業者,有愛心的商家也和當地社會局聯絡,讓實物銀行推動順利。
未達救助資格
也能領取物資
臻佶祥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專員程俊威表示,雖命名「食」物銀行,其實和衛福部推動的「實」物銀行相似,除了提供即期食品,也提供日常用品,物資來源包括附近商家及麵包店等,每個月提供會員五百點,利用點數換取物資。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董事長賴曉芬表示,衛福部推動實物銀行,樂見其成,但憂心沒有好的配套措施,恐造成「階級差距」,讓大眾誤認為快過期的食品就是給貧困的人吃。
程俊威說,為了避免領物資的民眾被貼標籤,臻佶祥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鼓勵當地里民擔任義工,參加社區服務,也可換取點數使用,讓進出食物銀行的人變多,以「模糊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