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外電報導】烏克蘭境內約有十四萬個前蘇維埃共和國時期遺留的歷史、宗教古蹟,包括首都基輔市最古老的洞窟修道院,由於年代久遠,建築物岌岌可危,礙於國家財政困窘,前景未卜。
烏克蘭於一九九一年獨立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不僅不干涉宗教活動,連過去被沒收或占用的宗教設施與財產,國家均予歸還。
洞窟修道院因擁有深達數千公尺的人工洞窟而得名,又稱為「伯朝拉大修道院」或「佩徹爾斯克修道院」,始建於一○五一年,歷代皆有增修,是包括烏克蘭和俄羅斯在內,古代羅斯重要宗教聖地和學術中心。
這個總長五百多公尺的洞窟,是由兩條高二公尺、寬一點二公尺的洞穴組成,各相距四百公尺,向聶伯河延伸。洞穴兩壁有淺穴,最早作為修道室用,如今安葬著各時期的名人和修士,此外還有教堂和經房。
洞窟上的地面建築主體,是高達九十七公尺的鐘樓大教堂,為歐洲之最。在十二世紀,它是東歐宗教和文化中心,有聖像畫室和繕寫室,神職人員在此編寫、翻譯多種外國文學著作,尤以十一至十二世紀編纂的《系紀年事錄》最珍貴,是研究基輔的重要資料。
到一二四○年,蒙古入侵期間,該教堂曾作為基輔市民的避難所。十八世紀,俄國及東歐國家的東正教徒紛紛到此朝拜,許多知名人士在洞穴教堂隱居,並從事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