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示跡人間,帶給世間解脫智慧,可說千生罕遇,萬劫難遇。佛所說的法,是對人說的,是解決人的問題,當然可說是人間的佛教。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
圖/人間社
心保和尚
圖/人間社
文/心保和尚 節錄
佛陀的示跡人間,帶給世間解脫智慧,可說千生罕遇,萬劫難遇。佛所說的法,是對人說的,是解決人的問題,當然可說是人間的佛教。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
在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中,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是我們此次說明的章節,以下就其書中的重點來與大家共勉。
(一)、出家求法
佛陀觀照到人生社會種種的無常現象,如:生老病死的逼迫,種姓制度的不平、社會階級差距的森嚴,甚至貧富貴賤的懸殊、權力地位的壓迫、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等等,這些現象,都讓他對生命的存在感到困惑和不解。佛陀也發現,政治並不能解除人間社會的生死苦惱,不能解脫人心裡的煩惱無明,因而興起出家學道的念頭,由於父王堅持他應該順從世間法,繼承王位。悉達多太子便提出要求:「父王,要我不去出家可以,但希望你能滿足我的四個願望:
第一、人生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
第二、內心沒有憂悲苦惱的逼迫;
第三、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
第四、世間上所有一切不增不減。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
淨飯王一聽,反問:「你怎麼提出這樣的要求?這些問題,誰能幫助你解決呢?」
太子懇求說:「如果父王不能滿足我,那麼就讓我去探索自己吧!」
(二)、教團成立
經過六年的苦行,佛陀通曉了緣起緣滅的法則而成道。開悟後的佛陀憑著大智大勇、大無畏的精神,建立六和僧團、提倡四眾平等,從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的勢力範圍內突圍而出,把佛教弘揚起來,堅定不移,成為古老印度最偉大的文化、最偉大的人間佛教。
(三)、一日生活
我們生逢在現世,去佛甚遙,但對佛陀悟道後的生活,一定希望有更多的了解。其實,從四部《阿含》等佛經裡,約略可以瞭解佛陀與弟子們平日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在人間活動的情形。若要形容當時佛陀的生活,「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心而有」,應該是最貼切不過了。
(四)、度化弟子
佛陀的教化並不是這麼刻板。因為跟隨佛陀的弟子們性格不一,有的歡喜在洞窟、樹下修習禪定,有的勤於民間各處傳教往來。佛陀都給予這許多弟子一一嘉勉,講述的道理也都契理契機。因此,要觀察佛陀的教化,可以先從他對弟子的用心、愛護、教育說起。
(五)、利生服務
佛陀成道後,弘法於五印度。他在四十九年弘化的生涯裡,最初直暢本懷,講說《華嚴經》二十一日,後因觀機逗教,再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這是大會的宣講,至於佛陀對個人特別的教化則是無量數次,也感化無量數人。
人間的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人間化。因此,現在我們要還原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才能把人間佛教應用十方,傳揚國際。從佛陀出家求法、成立教團,以及日常生活、教化弟子、利生服務等各方面來認識佛陀,了解他真實的人間生活,相信更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和信仰,這也是我(大師)在佛陀紀念館揭示「佛陀是人,不是神」的本意,畢竟佛陀的人間佛教,是真實無欺無妄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