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一棵大樹,印度菩提伽耶,孕育著一位「覺悟」的人─悉達多,我們尊敬地稱他為「佛陀」,他指引人們一條光明之路,翻轉願意和他一樣認真自我覺悟的人,轉煩惱為菩提,從此一念之間變得清明,心不再困頓,「覺悟」的真義就從「大樹下」說起……
圖/人間社
妙宥法師
圖/人間社
文/妙宥法師
在人間,一棵大樹,印度菩提伽耶,孕育著一位「覺悟」的人─悉達多,我們尊敬地稱他為「佛陀」,他指引人們一條光明之路,翻轉願意和他一樣認真自我覺悟的人,轉煩惱為菩提,從此一念之間變得清明,心不再困頓,「覺悟」的真義就從「大樹下」說起……
究竟從哪裡得知佛陀「覺悟」了什麼?我想應該從他的人間生活行誼及所說的教法。悉達多太子捨棄富貴榮華的生活,為了找尋解脫內在煩惱無明的方法及生命真實的相狀,他「覺察」自心所生之貪、瞋、痴,不再為此等煩惱所困;「覺照」這念心於煩惱境界,應改過趨善;「覺悟」宇宙真理全然洞然明白,常寂常照,安住實相;發覺了自我「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於是一念乍轉,他看見了法界平等,所以世間的生滅、好壞、對待等諸相被泯除了。
於是成立教團,教大家以法為中心,開發自性智慧。每日次第乞食,洗瓦,雙足淨,整理衣單,重視生活的一言一行,因為生活即修行,所以實踐六度,面對弟子及信眾觀機逗教,契理契機說法,人間的每件人事物均是他修行之處。他也生病,如木槍刺腳、患頭痛等,亦受苦難被毀謗誣陷。這就是人間的佛陀,一位平凡不過的覺者。
佛陀用好觀念引導眾生,說人生「苦」的實相,讓人們得以有除苦因,得究竟安樂,教導「八正道」的方法,能在生活中去實踐。他以「空」的觀念,讓執著「有」的人們,學習看到世間是緣聚緣散的,誠如《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中,大師說:「空,是因緣的意義,是宇宙萬物的真相,我們常把宇宙間的萬物在假相上分別,沒有在內容真理上去探究,所以就不了解空義。」
一天,一位學者專程向禪師請益,禪師只是以茶相待,並不說禪。
他將茶水注入學者的杯子,杯滿後,還在繼續注入。
學者看著杯子的茶水不斷地溢出杯外,實在忍不住了,說道:「已經溢出來了,請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現在這只杯子一樣!」
禪師答道:「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你不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呢?」心中能空掉是因能不執我所有,知道世間一切皆是和合而有的,因為有「空」才成「有」,在「有」中看到「空」。再以「無常」的觀念,告訴大家世間沒有不變化的,變化才能生生不息,才有積極向上的可能性,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大師說:「無常對於我們的人生有更美妙的關係,對於人間的貢獻更具無限的意義。因為世間無常,就有我改變的時間,就有我改變的空間。我們在人間的生活起居,甚至未來理想,都因為無常而可以進行改良,可以設法變好。無常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其實孕含積極奮發的思想。」無我、三法印、三十七道品及任何一部佛教經典,無不是好觀念的傳遞,有了好觀念就有好的行為,面對生活中的每個人事物,就能帶給自已及他人正向能量。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覺悟自已,受益許多有緣的眾生,他並沒有因人世間諸多的繁雜事務、不合心意的萬相而心生退怯,他有七情六欲卻不被縛、有八風的吹拂卻不動心、有覺悟的清明卻不執清明,他如此地將生命每件事轉為善的動力與能量,積極踏實過著每一天,更極至發揮生命的熱情;千年後的我們,也依此覺悟的方法覺悟自已嗎?是否也學習佛陀積極擁抱人們與世界的態度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大樹,您是否在大樹下呢?還是欣羨看著智者的覺悟大樹,而慨嘆自已為何沒有?覺悟的真義,來自您願意從自身改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