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章的第三是「感果報」:主題為修習止觀所獲得的果報。因所修的止觀方法不同,所證得的果報也不同。最殊勝的真正果報,是證得中道正觀。若墮於極端,例如只證得空觀或假觀,其果報也是不圓滿的,故以中道觀的修習最為理想。
實際上若修中道觀,即使尚未斷除見思二惑,所獲得的果報也遠勝於人、天、二乘乃至藏教的菩薩;若僅斷除見思惑,則能得《大智度論》所說的「香城」註以上的境界。
其次,指出《次第禪門》的「修證」與《摩訶止觀》「果報」之同異。在修習禪法時,能獲得相應於禪法的果德,這種「同類因」導致「同類果」的關係,容易清楚顯現。
然而修習止觀與證果的關係卻不明顯。為使人容易於了解,現僅就所知來舉例:如三觀三諦所說,雖然觀空(=因)卻不一定只有了解空義,也能同時把握假、中二諦(=果)。因此修習止觀時,不一定有「同類因導致同類果」的關係,故不稱之為「修證」而稱為「果報」,其理在此。
另一不同點是,修禪法而證果稱為「習果」,是現世可證得的;而止觀所得的「果報」是來世才能獲得的。此處也就「來世才能獲得」的看法,加以推測。所謂「來世才能獲得」應該是就「四種佛土說」而主張的。也就是眾生依其所悟道的內容,而生於相應的國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
凡聖同居土,屬於人天與二乘者;方便有餘土,屬於斷除見思二惑、超越三界者;實報無障礙土,屬於悟得中道的菩薩;常寂光土,則屬於斷盡一切煩惱,得證究極智慧的諸佛如來。因此勤修止觀之時,依其所修的程度,而各自生於相應的國土,所以說果報是在來世。
大意章的第四「裂大網」:所謂「網」是指眾生的煩惱,亦即無數的煩惱,必須用止觀的大修行才能裂破的意思。修習止觀而深入觀心時,即能開發智慧,通達無數的教法,亦能應眾生的根機而說法。故止觀的行者應識知止觀的眾多利益。
註:
《大智度論》說眾香城的人,猶如鬱單越洲(意即「勝處」)人。而眾香城是以曇無竭菩薩(法盛)為「法王」。「香城」也是因為曇無竭菩薩想精進於般若波羅蜜等「因緣」而出現。曇無竭「以神通力化作華台」,又「以方便力」,行種種道引導眾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