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小學堂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文/惠馨 |2016.09.15
2810觀看次
字級
唐詩小學堂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圖/RM包
唐詩小學堂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圖/RM包
唐詩小學堂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圖/RM包

文/惠馨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農曆八月十五日我們即將迎來「中秋節」,俗話說「月圓人團圓」,一家人總喜歡在這一天相聚,一起吃月餅、賞月亮,彼此聊著「嫦娥奔月」、「吳剛伐木」等民間傳說。但是,你們知道中秋節的由來嗎?相傳最早的「中秋」與帝王「祭月」有關,後來唐代才出現中秋「賞月」、「玩月」等習俗,但一直到宋太宗下令才被正式定名為「中秋節」,並且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類似月餅的節令食品。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詩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首詩是詩人於中秋佳節與朋友歡聚時,寄予杜元穎之作。短短二十八個字,前兩句描寫中秋月色的淒冷、靜謐,後兩句語境一轉,由眾人望月本該熱鬧,卻無端招引秋思的孤寂之感,烘托「中秋月夜」、「望月思人」的苦悶與深情。全詩以「寫景始,抒情結」,借景抒情,情景如畫,被評讚為「妙景中含,解者幾人?」

前兩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夜晚詩人偕客步入庭院,低頭只見月光照在庭中,使地白如雪,大地澄淨素潔,靜謐高雅的景致震懾賓客,眾人屏息欣賞時,卻聽見扶疏枝頭棲宿幾隻烏鴉。何以「聽見」呢?月明之夜,儘管人的視力再好也不可能清晰目睹樹梢棲鴉。並且詩人透過眼睛與耳朵感察四周,化為詩句更能給人動靜交錯之感。再者,寒冷霜露除了襲向詩人,也浸潤了庭中的桂花樹,此處以「無聲」點出空間的靜謐以及冷霜無跡,同時也暗喻詩人雖身在群中,卻仍顯孤獨,寒意除了吹向身軀,更吹向詩人內心。

後兩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至此才點明「望月」,將詩作主題推向高峰。人人皆望月,卻非人人皆有愁思,觸景懷人的思緒並未因為身邊友人而消失,反而更顯孤單,彷彿說明「孤單是一群人的狂歡」。然而詩人明明自己愁思、懷人,卻言「秋思落誰家?」,頗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移情感受,表面委婉問句詢問究竟是誰「滿腹秋思,懷鄉念人」,言外之意正是指詩人自己,這樣寄託外在,懸疑落句,正是一種「委婉寫愁,反而更愁」的情態!

小朋友們,你開始期待中秋節了嗎?當你正享受賞月樂趣時,別忘了想想那些不在身邊的親人、朋友喔!要好好把握相處的時光,讓每個相聚團圓的當下都能像中秋月一般「圓滿富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