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天涯的慈悲故事 印度沙彌學園(四) 大樹下小老師 菩提迦耶的佛光女孩

文/常誠容 |2016.09.06
4526觀看次
字級
印度佛學院學生在正覺大塔下靜坐。圖/常誠容
課堂中,小老師引導孩子:「告訴大家你叫什麼名字?」圖/常誠容
印度佛學院注重生活教育及禮儀,三餐皆是過堂。圖/常誠容

文與圖/常誠容

「德里沙彌學園」招收印度男孩,在釋迦牟尼佛成道聖地菩提迦耶,佛光山另有專收女孩的「佛光山印度佛學院」和「佛光伽耶育幼院」。

「佛光山印度佛學院」的成立,和1998年佛光山在菩提迦耶金剛座前舉辦國際三壇大戒有關,那次三壇大戒是歷史事件,星雲大師為南傳和藏傳佛教重啟已停止數百年的比丘尼戒法,在此之前,女子是不能受戒的。「佛光山印度佛學院」早期也收男孩,後來改為只收女孩。2004年底南亞海嘯,印度南部受災嚴重,國際佛光會印度清奈協會照顧了七、八十名孤兒,星雲大師指示時任佛學院院長的妙如法師開辦育幼院,後來海嘯孤兒並未送來,卻陸續收了數十名貧苦家庭或沒有父母的孤女。

奇妙回印度

佛學院和育幼院都設在菩提迦耶的佛光山道場內,妙軒法師是兩院的院長,她也是1998年三壇大戒的戒子。她說,因緣奇妙,就在當年戒會中,她曾答應印度籍師兄將來會回印度服務,之後她在佛光山服務多年,2009年因緣成熟,果然回到初發心之地印度。

「印度佛學院」正式成立於1998年,初期曾在加爾各答、菩提迦耶等地借用各寺院、信徒住家及工廠辦學,並陸續支助印度和尼泊爾學生回本山學習。十幾年來,經過慧性、覺明及慧思法師等人的持續努力,2004年終於在佛陀成道地菩提迦耶購得土地,2005年6月從加爾各答遷至菩提迦耶,並於同年底開辦「佛光伽耶育幼院」,但道場2007年才動土建設。其時,身兼印度佛學院院長及加爾各答禪淨中心住持二職的妙如法師,兩地奔波。2013年年底工程竣工,妙軒法師接續佛學院人才培養工作。

「印度佛學院」分正科班和先修班,前者招收16歲以上、通過10年級會考的印度女孩,去年2名畢業生已回台灣叢林學院繼續深造;後者收16歲以下的女孩。育幼院目前有17個9歲到19歲的院童,有一個孩子在園中已生活了9年。妙軒法師說,教養女孩很不容易,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問題,是極大的挑戰。

孩子們白天到私立學校上課,學費不便宜,但教學水準和管理,讓師父們比較放心,除了公立學校的標準課程外,私立學校特別注重英文,整體水平較高,管理較完備。放學後法師在道場教授佛學課程和中文。周末孩子們要做早、晚課,星期天清晨師父們會帶領全道場的孩子到佛陀悟道的正覺塔繞塔、獻花,並在塔下靜坐及做早課。

大樹下開設課堂

周末孩子們有一樁最開心的大事要辦,她們要當小老師,主持「大樹下的課堂」。這個「課堂」開辦不到兩年,在佛寺林立的菩提迦耶卻已小有名氣,常有其他寺院來參觀,泰國皇家寺院(Royal Thai Monastery Buddhagaya)不久前也派人前往取經。

「大樹下的課堂」是「行動圖書館」概念的延伸,是走入人群的服務。妙軒法師說,道場附近的村莊Mastipur非常貧困,村莊教育水平落差很大,她想或許可以去村子裡教他們識字、衛生知識和道德規範。村莊中有棵大樹,於是她就帶著自家的孩子和法師們,試著在大樹下鋪上草蓆,招呼附近的孩子來聽三好故事,第一堂課就來了60多個小孩,以後每周開一次課,現已開到第90幾堂課了。

去年雨季大樹下無法上課,課堂移回道場的走廊,後來學生人數破百,大樹下容納不了,課堂就一直留在道場。課堂按年齡及程度分成兩大班,並配合需求而分組授課,佛學院及育幼院的全部學生都是小老師。筆者去年11月在道場見識到「大樹下的課堂」盛況,小孩教小孩的溫馨有趣畫面,的確讓人印象深刻。

那日,上課時間還差一個多小時,鐵門外已不斷有小小的腦袋和小手伸進門縫,小腦袋旁一會兒又擠出好幾個小腦袋,還有好幾對大眼睛,一張缺了牙咧開的小嘴巴。門房不斷用印地語告訴他們,太早了,先回家。小腦袋一致堅定左右搖動,「不!要在這裡等。」不一會,大大小小的孩子排成好幾排隊伍,他們紮著「課堂」贈送作為識別的橘色領巾,嘰嘰喳喳的等著入園上課。

佛學院和育幼院的孩子穿上制服,打著綠色領巾,小大人似的在走道上鋪著蓆子,準備教材和用具,他們有的和「大樹下」孩子年紀差不多,但「給」的興奮和驕傲,讓他們忙得十分快樂。妙軒、覺福、如繼、如有等法師也忙著在每個「教室」作最後的檢查和叮囑。

小孩溫馨教小孩

上課鐘響,五色蓆子上很快坐滿「大樹下」的孩子,有的光腳、有的兩條腿沾泥,有的女孩懷中抱著年幼的弟妹,有的頭髮散亂黏成團,有的臉上掛著鼻涕,但人人興高采烈。大姐姐先帶著唱三好歌,然後每個小老師負責三、五個「大樹下兒童」,教他們認字,數學,有的教英文字母。因為是分成小組,每張蓆子上三五成群,好不熱鬧。

9歲的正思教三個比她小的孩子北印度語字母,她一遍遍用嘴對著「學生」大聲念,其中一個「學生」不認真,她不高興地說:「妳不專心,怎麼學得會呀?」19歲的正法9歲就被送進育幼院,現在是12年級學生。她很有耐心,對不專心的孩子,會小聲警告。她說,村裡孩子上的公立學校教學好像差一點,她很驚訝有些該會的東西,他們竟不會。

妙軒法師說,有的育幼院童成績並不算好,但教起人來卻頭頭是道,信心十足,讓她很驚喜,可見教別人也激勵了他們自己,這個「課堂」的受益者不只是村裡的孩子。「大樹下的課堂」不發糖果,不是特別日子也不送文具用品,孩子們肯來,她認為是真的喜歡學習。

佛學院和育幼院設置的因緣和定位不同,但全體孩子們吃住在一起。妙軒法師非常重視生活教育,對孩子們的儀容和行為態度一向從細節抓起。譬如三餐均採佛門規矩「過堂」,雖然花的時間多一些,但孩子們養成食存五觀的省思和進餐的好禮儀。院內每一個孩子都要分擔勞務,包括打掃公眾空間、寢室、廁所、茶水間,幫助廚房老師準備三餐,她們很貼心,也會主動協助法師做一些辦公室的工作,如影印、張貼海報或製作送給客人的小禮物等。

青春女孩不好帶

女孩子們天性活潑,放了學,喜歡三三兩兩聚在一塊說悄悄話,不時竊笑或爆出驚呼,周末草地上更見追逐和嬉鬧。問她們,去外面學校上學,看同學們穿得花花綠綠會不會羨慕?正法說,會覺得好看,但欣賞就好。11歲的正戒說,她還是覺得穿制服最簡單,而且她們的制服很好看。問她們,院內是否規矩太多,覺得「自由」太少?女孩們笑嘻嘻:「同學的父母也有很多規矩呀,父母不管的小孩比較不乖。」

話雖如此說,青春期女孩的心思的確比男孩複雜,也不大好帶。妙軒法師說,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心理上和正常家庭孩子本就不同,青春期最難處理的是與異性交往,以及衍生出來的說謊、比炫、和在外面群聚學壞等問題,這些是會影響其他孩子的,她坦承「處理」過好幾件個案,其中分寸拿捏的確不容易。

她說,追蹤孩子們犯錯的心理背景,常發現和她們幼年時的創傷經驗有關,這些心中的黑暗角落,孩子們自己並不知道,只有靠時間和愛心才能慢慢撫平。

譬如有一個奶奶帶大的女孩5歲就被送來,她在家時只要挨罵挨打,就打弟弟洩憤,在育幼院頭幾年也有暴力行為,經過輔導後才慢慢改過來,現在已是12歲的懂事小姑娘了。

院方未要求出家

有人認為辦育幼院的目的是為了要孩子們長大後出家。妙軒法師說,其實出家要看因緣,院方提供的是完整的一般性教育,再加上佛學基礎及生活教育,孩子們長大後是否選擇出家,院方並不要求,「孩子願意出家也適合出家,當然歡迎,但我們更在意她們在這裡學到了什麼,個人能力是否發揮,人格是否健全,是否會關心幫助別人。培養她們日後成為有社會用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祝福和心願。」

印度佛學院(Fo Guang Shan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Mastipur, Bodhgaya 824 231 Gaya Bihar, India

電話:+91(631)2201215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fgsindia/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