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製的玩偶和娃娃印度小孩大多已經不玩,只能在藝品店和觀光客較多的市集找到,且造型也逐漸西化。
圖/康世人、范清毅、鄭傑憶
文/康世人、范清毅、鄭傑憶
印度 傳統娃娃 色彩繽紛超吸睛
印度雖號稱有五千年歷史與文明,傳統玩具卻逐漸消逝,只剩下少數業者專門生產賣給觀光客。
印度主流媒體《印度時報》(The Time of India)之前就曾專文報導逐漸消失的九種印度傳統玩具,呼籲人們應該重新重視傳統文化的保存。
其中一種是以木頭、木屑、黏土甚至牛糞作為材料,搭配植物枝枒、布料所製造的印度傳統娃娃,這些娃娃會彩繪上印度人最愛的繽紛色彩,非常具有印度風格。
不過,現代已經很少印度孩子會玩以上述材料製作的傳統印度娃娃,這些傳統娃娃現在只能在工藝品店看到。
另外一種傳統玩具是用木頭做的傀儡木偶,四十多歲的印度人拉吉(Raji)表示,小時候很窮,做木工的爸爸曾用剩下的木料製作傀儡木偶,表演木偶戲給他們看,木偶擁有和印度人一樣高聳的鼻子和大眼,通常還會搭配傳統的印度服裝。
印度也有皮影戲,這也是屬於古早印度小孩的最愛,皮影戲角色許多都是印度教神明與神話人物,非常具有印度風格,但現今在都市也多成為觀光藝品販售。
和許多文明古國一樣,在現代電子遊戲和西方玩具公司大量生產的現代玩具侵襲下,這些傳統玩具多已經不存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且逐漸消失或成為商店裡的觀光文物。
義大利 小火車
軌道上奔馳夢想
汽車模型是歷久不衰、歷久彌新的玩具,小男孩幾乎都曾經沉迷於幻想手中小車的奔馳快感。
義大利工程師羅西(Alessandro Rossi)於一九四五年在北義湖濱城市科莫(Como)創立里瓦羅西(Rivarossi)火車模型公司,唯妙唯肖的小車不只是玩具,因為手工精緻、比例精準,更成為許多收藏者愛不釋手的珍品。
羅西的妹妹薔卡拉(Giancarla)回憶,「在我們小時候,媽媽用火柴盒做成小火車、毛線當做火車軌,我哥哥對火車的熱愛就從這裡開始,他手上總是拿著小火車。」
曾經和羅西共事的工程師朱利安尼(Giorgio Giuliani)說,羅西非常在意精準的比例,從不放過細節。「不過,如果完全照比例縮小,小火車可能會無法在軌道轉彎,因為輪子邊框太低,他花了非常多精力研究。」
精緻的模型所費不貲,木頭製成的小車搭上可以拆解組合的道路,更適合激發小朋友的創意,搭橋、造路,串連汽車一路向前走,玩上一整天都不會厭倦。
越南 過中秋
拎著星星燈籠逛大街
越南傳統玩具相當豐富,不過隨著民眾生活水準提高,不少傳統玩具被社會逐漸遺忘。雖然如此,每逢中秋節,星星造型的燈籠仍是孩童玩耍過節不可缺少的必備物品。
中秋節對華人來說是團圓的節日,而在越南,意義卻不太一樣。越南中秋節如同台灣兒童節和元宵節的綜合體,家長當天會替兒童舉行很多的藝文活動,晚上孩子們則會人手各提著一只燈籠玩耍及參加遊戲。
越南最傳統的玩具是星星造型燈籠,用竹子當框架,然後用以紅色為主的琉璃紙包裝,再點上蠟燭。兒童們拿著紅亮亮的燈籠邊玩邊唱歌,笑笑說說,非常開心。
過去越南民眾生活水準仍然較低,孩童幾乎沒有玩具。每逢中秋節,父母都會盡量親手給孩子做出星星燈籠,孩子們往往期待且愛惜。如今生活水準雖獲得提高,星星造型的燈籠仍是越南孩童過中秋節不可缺少的玩具。每年到了中秋節,從城市到鄉下地區各玩具賣店到處都可見星星燈籠。星星燈籠甚至還進入兒童的許多詩文和歌曲,逐漸成為中秋節的象徵之一以及當地過節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