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邱立本
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執筆人:邱立本
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港獨有沒有可能?很多人相信英國背後支持港獨運動的。
每次港獨的示威,都會有支持者高舉英國的米字旗。但最近英國駐港領事吳若蘭(Caroline Wilson)在離任之前,於臉書回答網民的提問時,卻是斬釘截鐵地回答說,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的一部分,英國不會支持香港重新回到英國殖民統治的提議。
這項聲明,無疑是對那些幻想「香港歸英」的港獨派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一些港獨一廂情願地要歸屬英國,但這個「前宗主國」卻不領情,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一點都沒有灰色地帶,也沒有任何的「想像空間」。這也是英國人的現實之處,戳破了那些港獨的「非分之想」,不能再對香港歸英「想入非非」。因為倫敦如果公開支持港獨,肯定觸動北京的底線,損害中英關係,也勢將影響英國的國家利益。
港獨扯英國人下水,也面對一項尷尬的事實:那些高舉英國國旗的港獨分子,都不能去英國定居,也不能去英國工作。他們只是在香港想像昔日英國在香港的榮光,懷念那些「美好的舊辰光」。但那些美好的舊辰光,其實都是選擇性的記憶,甚至是被創造的扭曲圖畫。
港獨的論述,都強調末任港督彭定康在回歸前怎麼推動民主,而不談為何英國人統治香港一百五十多年,都不落實民主,甚至是將很多推動民主的力量加以封殺。
事實上,港獨最大的問題就是「去歷史化」,有意或無意隱瞞香港殖民歷史的不公平現象。長期以來,香港的公務員系統,都是「中英有別」,來自英國的高官,享有特權,甚至是同工不同酬。香港五十年代第一位華人檢察官余叔韶(Patrick Yu),就是不滿他和白人檢察官同僚之間,並不是同工同酬,憤而辭職抗議,終成為香港一代著名的刑事大律師。他在回憶錄中寫出這些不合理的權力結構,揭開殖民歷史的陰暗面。
同時,港英政府也長期實施一項歧視性的法律,名為《不受歡迎外國人條例》(Persona Non Grata),也就是在香港人的中國人,都被英國殖民政府視為外國人,只要當局看不順眼,都可以不經過任何法律程序,就可以遞解出境。這項惡法,在五、六十年代,曾經將不少懷疑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活躍人士」驅逐,這成為殖民政府的一把利劍;一直到八十年代,香港人還籠罩在這利劍的陰影下,沒有法律的保障。因而香港的一些英國人,都對此予以批評,認為這項惡法違反了英國傳統的法治精神,違反了普通法的「程序正義」(Due Process of Law)。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葉錫恩女士(Elsie Hume Elliot)。這位英國的傳教士,四十年代曾在江西傳教,五十年代來到香港,目睹殖民政府在香港的貪腐,以英國人的身分,全力揭發,但也使她成為港英的眼中釘。她對於英國政府在殖民地香港「內外有別」的政策,非常不滿,認為這損害英國名譽,必須嚴加糾正。由於她的正義感,受到英國國會一些工黨議員的支持,最終推動在香港成立廉政公署,徹查貪汙,才扭轉局面。
因而對付獨派的武器,其實就是「再歷史化」,將被刻意扭曲與遺忘的歷史,重新再現,讓香港人找回那些被「去歷史化」的史實,讓余叔韶、葉錫恩等人的聲音,在香港的天空再度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