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湖北省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每年春季桃花盛開,宛若仙境。圖/資料照片
在美國的阿拉巴馬州有一條法令規定:星期日上教堂,不能化妝,不能戴假髮,要以「本來面目」去見上帝。
說到本來面目,世間上,君子有君子的面目,小人有小人的面目,忠臣有忠臣的面目,奸臣有奸臣的面目。舞台上,唱戲的演員一出場,從他的臉上扮相,就可以知道他是飾演好人,還是壞人的角色。
人可以掩飾自己的面目,但偽裝的面目必然經不起時間的試煉,還是本來面目才能經得起考驗。佛教徒的修行,就是要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若人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一句「父母未生我之前是何面目」,禪師們花費數十年的時間尋找這句話的答案,也難以滿意。
但是,世間上有一些人很容易被外界誤解,因而扭曲了他們的本來面目;擁戴、邀寵、毀謗、批評、嫉妒,都能掩飾他人的本來面目。所以,人要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很難,要認識他人的本來面目,也不是容易的事。
玄奘大師因《西遊記》被醜化成膽小如鼠,遇事畏縮不前的人,但真實的玄奘大師是中國人的光榮,他在西行求法途中,歷經八百里流沙,一路跋山涉水,備嚐艱辛,他展現出堅苦卓絕的精神毅力,他是第一個把中華文化宣揚到海外的使者,甚至因為他的《大唐西域記》,使得受到回教和印度教入侵而毀滅的印度八大佛教古蹟得以重現人間,這樣偉大的一代大師,卻被《西遊記》扭曲了本來面目,所以現在有人重編《玄奘西行記》,希望重樹大師的形象。
其實,大自然的一切也都有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提倡環保的人認為綠色才是大地的本來面目,清淨的溪流才是河水的本來面目;從事社會服務的人士,認為和諧友愛才是社會的本來面目,公益道德才是社會的本來面目;提倡人間教化的人,認為每個人誠實、慈悲、平和,才是人間世事的本來面目。
靈雲志勤禪師說:「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蘇東坡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假如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真心,那就是本來面目了。
──摘自《迷悟之間》第八冊
第二六八頁
靈雲禪師悟道詩
唐.靈雲志勤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作者
靈雲志勤禪師,唐末五代僧,福州長溪人,生卒年不詳。嗣法於長慶大安。初住大溈山,因睹桃花而悟道,禪林稱為「靈雲見桃明心」、「靈雲桃華悟道」。
賞析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佛教常以「劍」來譬喻斷除煩惱的利器,就如文殊菩薩手持寶劍,象徵以智慧劍消滅煩惱的魔軍。靈雲禪師三十年來苦心參究,無非是希望明心見性,煩惱盡除,可是不管怎麼努力,始終不能悟道。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有一天,他忽然見到桃花綻放,體悟到原來自己的清淨佛性,就和眼前的桃花一樣自然美好,從此心中了無牽掛,不再存有任何的疑惑。
每個人悟道的因緣,各有不同,但是在悟道之前,必須有多年深厚的修行為基礎,否則縱然天天見桃花,也無法像靈雲禪師一樣當下悟道。
──節錄自《星雲說偈》
將出宜豐寺留題山房
唐.靈一
池上蓮荷不自開,
山中流水偶然來;
若言聚散定有我,
未是回時那得回。
作者
靈一禪師(七二七~七六二),廣陵(江蘇揚州)人,諡號應真。自小天賦異稟,九歲時決意出家學道。人品高潔,戒行精嚴,慕名前來學法的四眾弟子絡繹不絕,以其高深的詩歌造詣名傳後世。其詩歌不僅思想內涵豐富,而且數量眾多,堪稱唐代詩僧之冠。
賞析
靈一禪師詩歌反映的生活面非常廣闊,內容幾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中可以看出靈一對社會生活的關心與憂思。他在很多詩歌中,也常以景物喻禪意,藉以表述世事無常的佛理。如在〈將出宜豐寺留題山房〉一詩云:
池上蓮荷不自開,
山中流水偶然來。
若言聚散定由我,
未是回時那得回。
即是在詩歌中感歎人世的聚散無常,世事的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