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ori
大撈捕導致絕跡
當台北某飯店預計推出馬糞海膽「吃到飽」的活動,澎湖保育團體與漁民大聲抗議,據澎湖漁民表示,雖然澎湖馬糞海膽禁捕期往年規定從六月至九月解禁,而今年從五月中旬就提早解禁了,問題是,昔日採集馬糞海膽的海域,幾乎已找不到此種一向被視為「美味海產」的海洋生物了。
馬糞海膽也叫花膽,學名是白棘三列海膽,也被俗稱黃海膽、刺鍋子,在喜歡海鮮的日本人眼中,又稱為雲丹,這種馬糞海膽常被餐廳拿來做沙西米。因為牠極具經濟價值,台灣和澎湖過去曾大量捕撈,導致目前已經極為少見。
習慣在海底漫步
馬糞海膽外殼堅固,呈半球形,直徑三十至四十毫米之間,最大可達六十毫米。成體體表面大多呈暗綠色或灰綠色,殼面有棘,大棘短而尖銳,長約五至六毫米,密生於外殼的表面,棘的顏色變異較大,色澤以暗綠色居多,但灰褐、赤褐、灰白乃至白色的棘亦時有發現。
馬糞海膽的身體通常分為六個部分:體壁(包括殼、棘、圍口膜)、內臟、內含物、生殖腺、亞里士多德提燈和內臟液,其中生殖腺有重要的傳宗接代作用,可偏偏人類為滿足口腹之欲,取用的部位就是海膽的生殖腺。海膽的生活習性是藉助管足和棘的運動在海底匍匐前進,因此運動速度比較緩慢,有時則以管足吸盤吸附於岩石上。
光線會影響進食
馬糞海膽通常被認為是草食性動物,一般以褐藻、紅藻和綠藻等為食,主要生活在淺海的岩礁、礫石、砂石等海底。馬糞海膽在多種海藻並存的情況下,對海帶及裙帶菜等褐藻具明顯的選擇性,對石花菜及孔石蓴等藻類的喜好性則較差,不過如果一旦遇到食物匱乏的狀況,馬糞海膽的食譜菜單則可能變得相當廣泛。
根據研究顯示,牠們的攝食也明顯受到光照、溫度及自身濕重等因素的影響。當溫度偏離適宜範圍對攝食有抑制作用,日攝食率與濕重呈顯著指數下降關係,而與排便活動呈顯著的正相關。
自然光照條件下,馬糞海膽的夜間攝食強度通常高於日間,但在全遮蓋的無光照條件下,晝夜攝食差異則變得不顯著;有動物學家對牠們的攝食活動做了連續的觀察後發現,馬糞海膽的攝食活動受光線變化的影響頗大,其攝食活動的高峰期往往出現在光強減弱的早間及傍晚,而日間的強光照環境則會抑制其攝食活動。
三十年前分布密集
全世界現存海膽約有八○○多種,其中只有少數海膽被用於料理,其中尤以馬糞海膽被視為佳品,部分海膽則因棘刺有毒,人們避之唯恐不及。馬糞海膽不僅分布在台灣和澎湖,牠們更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的黃海、渤海和東海、閩浙沿海,以及全世界的海洋中,垂直分布從潮間帶一直到五千公尺深海處都可見到其蹤影,唯台灣因採擷過度,澎湖附近海域已不復見。
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學習資源中,一篇「珊瑚礁保育」的文章裡提到:近年來吃海膽的風潮在台灣流行開來,在漁民大肆捕殺下,海岸附近的海膽慘遭浩劫。文獻記載,民國七十三年墾丁珊瑚礁海域的馬糞海膽在生殖季的密度是每平方公尺十九隻,但如今已寥寥無幾。
破壞生態危害大
海膽的生殖腺只有在生殖季才開始發育成長,生殖季過後便消失。在西方國家,生物在生殖季時是嚴格禁止捕獵的,因為會一屍數命,斷絕牠們繁殖的機會。而海膽卻因經濟價值,在生殖前即慘遭獵殺,連生殖的機會都沒!
海膽減少和消失了,藻類就會增加,引起藻類及珊瑚的競爭,最後珊瑚必然不敵,導致珊瑚礁消失,形同吃海膽(特別是馬糞海膽)時,不但傷害台灣的生態環境,更不知不覺地啃食台灣沿海的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