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八月二十四日,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斷交二十四周年。在南韓與北京當局建交後,台韓雙方原本稱兄道弟的熱絡互動,中斷過很長一段時間,雙方人才與資訊流通,出現巨大斷層,影響至今。
隨著「韓流」興起,帶動台灣人追求韓劇、韓綜、韓樂與韓裝的熱潮;愈來愈多民眾前往南韓觀光、留學,愈來愈多人開始學習韓語,「韓風」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最近南韓也吹起「台風」。經過南韓綜藝節目接連實地介紹,台灣人文風情與美食,吸引了大批南韓民眾慕名而來。
近來在台北市包括象山、松山文創、紅毛城等觀光區,都能見到為數眾多的南韓觀光客,有人甚至連來兩次三次。不少人為台灣的自由多元風氣、好客熱情,還有樣式眾多的飲食著迷。二十四年前斷交的當下,沒人想過會有這麼一天。
近來,包括珍珠奶茶、鳳梨酥、牛軋餅、瓶裝或沖泡式飲料,已成南韓網購熱門商品,連帶提升台灣形象能見度。繼早年《不能說的秘密》後,諸如《聽說》、《我可能不會愛你》、《我的少女時代》等台製純愛電影,在南韓上映,吸引不少年輕族群目光。
台韓兩國經濟產業領域重疊,台灣長期將南韓視為競爭對手。但隨著南韓在世界影響力日增,我們時常埋怨,台灣一直被牽著走,不只缺乏中心思想,也無實力影響外國;事實上,不少南韓朋友都相當羨慕台灣:悠閒自在的步調、開放多元的社會風氣,任何意見都能被表達。
相較於競爭過激的南韓社會,講究集體主義、長幼順序與階級權威,台灣是能讓南韓感到「療癒」,前來取經的所在。
台韓斷交二十四年,碰上台灣政權輪替,中國大陸觀光客人數減少,南韓觀光客持續成長;事實上,觀光局近年已展開連串計畫,增強軟硬體設施,讓南韓觀光客赴台旅遊時,能感到便利舒適;但不僅政府層次,民間也應開始認識成長中的南韓,並思考我們該如何接納這個曾「競合」的同伴?
蔡英文總統上任僅數月,對韓關係或許不是當下外交施展重心,但新政府有責任加緊填補過去數十年來,因斷交斷航與人員往來減少,而產生的斷層鴻溝。
目前要做的,除「重振自信」,確立自身主體性,吸引與促進更多南韓民眾關心與支持台灣,還得投入更多資源培育新世代對韓人才,補足過去欠缺對南韓政經情勢、市場動向與社會脈動的理解,反省自己不足之處,同時藉南韓經驗「截長補短」,這是馬政府八年間所忽略的。
每到斷交周年,不少人總是難捨青天白日旗從明洞大使館被降下來的哀戚與絕望;現在,台灣人應放下悲情,謙卑學習,並從別人身上發覺自己的長處,重新找回自我,迎回新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