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辦的「時報文學獎」日前無預警宣布停辦;由《聯合報》主辦的「聯合報文學獎」也轉型為每年獎勵一位成名作家。這兩大報帶動台灣文學風潮達半世紀。如今相繼宣布轉型或停辦,惋惜之餘,也期待有新媒體能接手澆灌這座花園,讓台灣文學繼續輝煌。
六十、七十年代台灣文學正蓬勃發展,人間副刊和聯合副刊扮演重要角色,成功的讓台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輝煌一頁,引領華人世界的文學走向。
時報文學獎和聯合文學獎提攜許多新人,幾乎當代傑出的小說家、散文作家、詩人多數是出身於這兩個獎項。兩大報不但競相開發新秀,也邀請老文學家寫文章,李敖出獄後的第一篇《獨白下的傳統》也是在人間副刊發表,除了文學,副刊還扮演著突破政治禁忌的角色。聯合報的短文專欄,像彭歌的〈三三草〉,張佛千的〈一燈小記〉,顏元叔、葉慶炳教授的雜文也都膾炙人口,為當代留下不少見證。
今天華人社會,不論是兩岸三地、東南亞的星馬、美國和世界各地的華埠,談到文學,都以台灣為馬首是瞻。理由就是台灣文學發展得最蓬勃,其多元性融合了當年的傳統文學、日本文學、軍中文藝、現代文學、鄉土文學,而當時大陸適逢文革十年浩劫,元氣一時難以恢復;台灣正好繼承了傳統文化,並初次打開與西方文化接觸的窗口。
聯合報文學獎和時報文學獎的轉型或停辦,正代表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遺憾之餘,只能期待網路世代的朋友,存有一絲文學的興趣和基因;體會到文學的重要,能為當代文學注入一股新機,引燃下一個世代的文學契機。
陳琴富(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