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秀莉
外甥考上國立醫學院的醫科,入學沒多久,沒有與家人商量,就自動申請轉讀護理科。在家鄉農村的傳統觀念裡,男生當護士,有傷家族顏面。姐姐與姐夫當下被外甥氣得頭腦發脹。然而外甥所持的理由是:醫科須念七年,護理科只要念四年即可就業,早點攢錢為退休後的第二生涯做準備。
護理科畢業後分發服務單位,外甥自動申請到花東地區的醫院就業,住在中部的姐姐、姐夫原先預想外甥會選擇親戚較多的台北醫院,或是家鄉的台中榮總。一聽是調往山高水遠的花東地區,二度氣結。然而外甥這次所持的理由是:同樣的職務,同樣的薪資,為何不選擇生活開銷低的地區,才比較容易存到第一桶創業基金。
在花東的醫院上班時,又自動請託上夜班,白天班全讓給有家庭小孩要照顧的前輩,頓時成了科內的救星。家人也一度擔心他日夜顛倒,身體會搞壞。外甥又有了正當理由:晚上事務較少,又有夜間津貼,錢多事少,當然選上夜間班。
反觀現在許多年輕人,讀到大學都不知自己未來可從事何種行業,活得懵懵懂懂,工作一換再換。周遭也有幾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四肢健壯,不找工作養活自己,在家當米蟲而不自覺。也不是富裕的家庭,父母兩老在賣場工作,回家還要煮飯洗衣,伺候三十幾歲的兒子。二老不力勸兒子出去自食其力,反而自我安慰,兒子都乖乖在家,沒出去,也沒花錢。不知是把兒子當寵物養,還是當廢物養。這是愛他,還是害他。
外甥有主見,逆向思考的方式,雖然與鄉村傳統的文化觀念不相容,但他清楚自己生活奮鬥的目標是什麼?他深深了解,人生是自己要過的,好壞自己要承擔。為實現自己的夢想一步一腳印地前進,從不因近親或旁人的異議、不解的眼光,或是評論而遲疑,這樣的年輕人,不值得我們讚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