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高一鑫說,養牛讓他吃足苦頭,但他十分享受人和牛一起完成工作的感覺。圖/林宛諭
【本報綜合報導】耕牛曾是台灣農業「主力」,包辦不少勞力活,但隨著快速又價廉的耕耘機興起,耕牛幾無用武之地,農民驅趕著牛耕田的農村景象逐漸消失。留英藝術碩士李春信看到農耕文化凋零,決定投身牛耕,成立水牛學校,做為農耕傳承文化的基地;七年級生高一鑫到「水牛學校」學牛耕,還四處尋找可人牛同住的房子,希望維持牛耕文化。
台南市農業局畜產科長周志勳說,六年前台南市有二七三頭耕牛,現在只剩九十九頭。官田區農會總幹事林正容感嘆,耕牛幾乎在農田消失,而且就在近十年內發生,令人感傷。
代耕業者吳見峰說,「鐵牛」(耕耘機)代耕每分地一千元,以每公頃計算,是牛耕的半價,且速度快兩倍以上,「牛的工作效率與農耕機落差太大,退出舞台是必然」。
李春信是英格蘭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從小對農村氛圍情有獨鍾,學成歸國後看到台灣農耕文化逐漸凋零,在新縣新埔鎮成立水牛學校。
李春信對養牛完全沒經驗,創校初期只能從老農的言談中吸取牽牛、放牛、騎牛、套牛繩、清理牛棚經驗。他一開始訓練不懂耕田的小牛時,要小牛往前走,牠卻回頭找主人,結果人、牛一直轉圈圈,備受折騰。
李春信會帶小朋友看水牛及黃牛吃草、下田體驗農耕、認識牛耕文化,未來還要舉辦「牛耕文化藝術季」,讓更多民眾與牛互動。他說,希望藉水牛學校,讓孩子早點接觸大自然和農耕生活,對環境多一分尊重。
嚮往和牛一起耕田的高一鑫,先到「水牛學校」學牛耕,再到彰化租人牛同住的房子;不少屋主聽到他養了一頭牛就婉拒,他找了一個多月才找到一處三合院,讓水牛「小拉拉」住進去。
高一鑫平時上班,有人需要代耕時,就帶著小拉拉出任務賺外快。他說,小拉拉其實不常耕田,「功力」會退步,耕田有時不走直線,有時乾脆跪著不動,讓他傻眼。
高一鑫說,當養牛人很辛苦,他經常想放棄,但不希望牛耕文化消失,盼盡一己之力維護這幅農村風景。
「人牛情深」的故事仍不少,雲林元長鄉八十一歲老農吳存和年邁老牛送別、為老牛沖最後一次澡的過程賺人熱淚;紀錄片《無米樂》裡的老牛死後,主人「文林伯」把牠埋在自家農田,上香感謝牠一輩子的辛苦付出。
台南後壁米農「崑濱伯」黃崑濱則樂觀地說,他至少三十年沒看過牛耕田了,既然時代在進步,用鐵牛代耕效率高,農民也「卡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