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柯瑞(右)二十二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出席國際會議時,與歐盟氣候事務專員康耶特見面。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一百九十五國代表去年十二月在巴黎達成全球氣候變遷協定,同意以具體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相同國家的代表二十二日在奧地利維也納集會,準備針對禁用氫氟碳化物(HFC)達成新協議;環保人士說,維也納會議引發的關注遠不如巴黎會議,但其實這是今年降低全球暖化的最重要行動。
使用煤與石油所大量釋出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HFC則用於空調與冷凍設備,雖然僅與全球溫室氣體的一小部分有關,它在空氣中鎖住熱氣的程度卻是二氧化碳的一千倍以上。
各國一九八九年在加拿大蒙特婁簽署一項協定,同意禁用足以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CFC),CFC是冷媒的主要製劑,禁用CFC後,工業界大量用HFC取代。但科學家發現HFC會加劇暖化,因此持續談判禁用HFC已達七年,如果各國代表在維也納會議達成協議,可望今年十月在盧安達首都吉佳利舉行高峰會時,達成最終協定,也算是蒙特婁協定的修訂版。
HFC不會直接破壞臭氧層,卻會鎖住空氣中更多的熱氣,導致氣候變遷更惡化。美國部分企業,例如陶氏化學(Dow)、杜邦(Du Pont)及漢威聯合(Honeywell)等,已開始申請對氣候友善的HFC替代品專利。
科學家認為,如果全球均溫增加攝氏零點一六度,可能引發海平面上升、嚴重乾旱、極端暴風雨、糧食及飲用水短缺等後果。美國科學家說,二○一六年可能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二○一五與二○一四年分居第二、第三名。
開發中國家 盼有禁用緩衝期
新協定在幾乎每一個簽署的國家都具有法定約束力,比不具法律效力的巴黎氣候協定更管用。事實上,巴黎氣候協定的部分條文雖具有法律效力,卻允許各國自願採取二氧化碳減排措施。
多數國家贊成逐步禁用HFC,印度為首的部分開發中經濟體則希望延長禁用的緩衝時間,理由是新的替代冷媒成本會對部分開發中國家產生不成比例的衝擊。
新德里「能源、環境、水協會」執行長葛希表示:「縮短禁用時程足以導致印度承擔經濟成本。替代冷凍設備的成本是現有的八到十倍。」
出席這項會議的美國國務卿柯瑞表示,在各國敲定的最終協議中,將包括富裕國家協助較貧窮國家支應改用替代品的成本,但他未透露確切的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