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指標,是從時間先後來看。等到創意逐漸發展出一個初步輪廓,就可以再從理性感性兩端,來衡量它是否成熟。
感性的申論題方面,是理性先,還是感性先?要看這個創意附著在什麼介面上。假設我要評估一個劇本的創意,通常會先從感性端切入,看這部分夠不夠;夠了,再看理性端。但如果是針對某個產品,說不定會先從理性端進去,例如有沒有做市場調查開始;這些都滿足了,再看感性面的吸引力大不大。
感性端要看什麼?這比較像「申論題」。
一般來說,我會要求提創意的人先說明創意從哪裡來,讓我知道這個創意的背景。第二,這個創意對於我們正在做的事,能不能帶來創新?而這種創新,能不能為社會所需?它帶給受眾的生活解決方案又是什麼?
當然,再怎麼周延的策畫,還是可能碰到失敗,我們也不是沒有過放棄的例子。至於怎麼面對失敗的經驗,並從中找出下一次成功的線索?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