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食藥署表示,胃痛成因很多,亂吃止痛藥可能導致胃壁黏膜被破壞,造成胃潰瘍、胃出血,建議先調整飲食、作息,真的不舒服應就醫。
食藥署表示,止痛藥有一種類別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是透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緩解發炎反應,減少疼痛,但也會抑制胃壁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破壞胃壁黏膜的保護作用,反而造成胃腸道的傷害,用於減輕疼痛和發炎,可能導致胃潰瘍、胃出血,造成反效果。
食藥署強調,胃痛成因很多,有可能是飲食不正常、消化不良、心理壓力造成,也有可能是胃酸分泌過多、胃發炎潰瘍等,且可能伴隨脹氣、噁心、嘔吐、打嗝及上腹部疼痛等症狀。
食藥署呼籲,胃痛時可先透過調整飲食、改善作息改善,真的不舒服應就醫,千萬別自己買止痛藥吃,否則恐導致胃腸道受到更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