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藍眼淚吸引不少「追淚族」;海大團隊發現夜光蟲(圓圖)是主要發光生物。圖/連江縣府、蔣國平提供
馬祖藍眼淚吸引不少「追淚族」;海大團隊發現夜光蟲(圓圖)是主要發光生物。圖/連江縣府、蔣國平提供
【本報台北訊】暑假到了,不少人到馬祖看傳說中的「藍眼淚」,但究竟是什麼生物在海中發出浪漫的藍光?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在藍眼淚常出現的沿岸水域採樣,在解剖顯微鏡下培養發光生物後證實,「夜光蟲」是主要發光生物。
海洋大學海洋中心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教授兼主任蔣國平表示,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許多生物在海洋中發光;某些烏賊、水母、藻類都會發光,每種生物發光目的不同,而馬祖的藍眼淚屬於哪一種,一直不得而知;有一說藍眼淚是夜光蟲發光,另一說是介形蟲,海大團隊經四個月採樣檢驗,證實藍眼淚的主要發光生物是夜光蟲(Noctiluca scintillans)。
蔣國平表示,夜光蟲是種會發光卻不會行光合作用的藻類,細胞是透明球體,直徑僅兩百至兩千微米,腹部後端有一下凹處形成口部,口部有小鞭毛,鞭毛前有觸手,利用觸手抓食物。蔣國平戲稱夜光蟲「很貪吃」,攝食範圍廣,從細菌到小魚,幾乎什麼都吃。
外界認為藍眼淚是環境惡化的指標,蔣國平反駁。他解釋,藍眼淚大多出現在閩江口,那裡有豐富營養鹽,讓藻類大量生存,當藻類多、食物多,夜光蟲就多;藻類少,夜光蟲就少,這是生態平衡。
蔣國平說,藍眼淚中應不只有夜光蟲發光,未來還要花一年研究找出其他發光生物。
馬祖四月到十月都能看到藍眼淚,吸引攝影愛好者。蔣國平說,其實藍眼淚發光只是一瞬間,照片上看到的藍色海面是長期曝光的影像;夜光蟲發光器在表皮上,每隻約有一百零四個發光源,每個發光源大小為零點五至一點五微米,每個光源約可放出一百零五個光子,發光約可持續八十毫秒(零點○八秒)。
蔣國平說,由於藍眼淚是一閃而過的景象,和照片上壯觀景致不同,團隊未來會找出夜光蟲的生存條件,以人為控制方式讓遊客能時時欣賞。
海洋大學馬祖分校明年開始招生,海大校長張清風表示,明年海洋生物科技系、海洋經營管理系、海洋工程科技系,共招九十名台生、十名陸生,學生有三年在海洋大學基隆校本部上課,一年在馬祖分校上課。學生在馬祖上課期間,學校會補助每學期四張來回船票,同時與連江縣政府合作,補助學生每人每學期五千至一萬元生活費。
海大要推「藍眼淚預報」
張清風表示,學生在馬祖上學、產學合作,也協助生態調查;馬祖分校招生前一年先進行各式生態調查,「藍眼淚」是其一。
他表示,未來透過產學合作,將針對藍眼淚長期監測,了解在什麼條件下藍眼淚會發生,讓遊客較易觀察;未來可比照日本櫻花季預報方式,發展馬祖藍眼淚預報,讓遊客提早安排行程。
認識藍眼淚
Q1形成「藍眼淚」景象的夜光蟲是什麼?只有牠會發光嗎?
A夜光蟲是一種會「攝食」的鞭毛藻類;世上不只一種藻類會發光,但只有馬祖發現的夜光蟲屬於分布熱帶、副熱帶與溫帶沿岸水域的紅夜光蟲,喜歡吃矽藻,且根據研究,吃矽藻發光情況最好。
Q2夜光蟲出現,代表海水受汙染嗎?
A夜光蟲無毒,當風吹向海岸時,表層之夜光蟲向海岸線集中,形成藻華現象,為正常海洋生態現象,夜光蟲也在正常的食物鏈中。
Q3為何只有馬祖有藍眼淚?海大掌握人工繁殖關鍵技術,未來海岸線都能看到藍眼淚?
A馬祖位於閩江河口生態系,此富營養的河口生態系讓夜光蟲自由生長。藍眼淚研究團隊、海大海洋中心主任蔣國平認為,「不改變最好,若硬把生物放在沒有的地方,會造成生態浩劫」,沒有打算複製藍眼淚到其他地區。
Q4海大對於藍眼淚的研究成果,能帶來什麼改變?
A海大已掌握人工繁殖關鍵技術,未來可發展人工藍眼淚作為觀光或文創產業用途;蔣國平認為,倘若長期監測,取得一年每天的海水變化資料,甚至可做出「藍眼淚預報」,讓遊客不再撲空,促進觀光。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