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敏迪
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楚國從攻打鄭國入手,齊國則聯合諸侯,借蔡穆侯之妹得罪齊桓公的藉口,打了蔡國,順勢直接進攻楚國。楚成王派遣使者質問齊桓公:「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這句話很有趣,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起初他也沒弄明白,所以去問了劉元城,這才知道是「醜詆之辭」,其關鍵在一個表示動物發情的「風」字。《書經》就有「馬牛其風」之說,馬牛發情,也只能吸引近旁的同類,言下之意是,你齊桓公怎麼也像馬牛一樣,還竟然大老遠的跑來了?
原來,齊桓公有夫人三位、妾六位。蔡穆侯的妹妹蔡姬就是夫人中的一位。《左傳》載:「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蔡人嫁之。」司馬遷在《史記》中又加了一句,說:「蔡姬習水」,還強調齊桓公把蔡姬趕回娘家卻「弗絕」,大概是想懲罰她一下而已。
但,蔡國也不高興了,於是把蔡姬再一次嫁人。馬王堆漢墓出土新資料說,是蔡侯「聽女辭而嫁之」,是蔡姬主動要嫁人。《東周列國誌》幹脆說是嫁給了楚成王,這似乎不可能,不然,豈不是風馬牛發生了關係?蔡姬如果再嫁給哪個諸侯,也容易惹惱齊國,並且也應該有所記載。
蔡國和其他小國一樣,必須在大國之間保持平衡。地緣上得罪不起緊貼的楚國,而這時齊國又最強大,所以蔡姬嫁給齊桓公也是平衡的需要,也許他們也已經明白,兩強相爭,最不應該支持的就是最強的一方,不然只會加速自己的滅亡,所以蔡國敢於冒險得罪齊國。
這場糾紛的結局是,楚國不卑不亢地回答:「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齊相管仲也知道難以取勝,就又找出一個毫不相干,楚國也不會在意的藉口,所謂:「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要求楚國向東周進貢幾把茅草的理由草草收場了。
現在,「風馬牛不相及」只是互不相干的意思,「醜詆之辭」的刻薄,幾乎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