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與實踐 讀星雲大師〈關於中國佛教會〉一文有感

張亞中(台北市/台大政治學系教授) |2016.07.11
1861觀看次
字級

有幾個原因,佛教在台灣一直是弱勢團體。遠的來說,近幾百年來,隨著西方的科技發展、軍事力量,西方基督教傳遍全世界,形成一股「正念」與「進步」的印象。

相對的,隨著中國的衰弱,不僅儒家思想被視為落後的象徵,佛教也被認為僅是消極的離世思惟。

近的來說,由於台灣在安全上依賴美國,文化上仰慕西方,蔣介石與其夫人又是虔誠的基督徒,上行下效,使基督教在台灣不僅成為一種政治優勢,更是一種宗教時髦。

台灣的佛教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存在。有些主其事者守抱著傳統的經懺香火,不少佛教僧侶依賴「呷教」(吃教)為生,不僅不思如何突破限制、弘揚佛教,反而自我設限、只求自保,甚而擔心其它寺廟過於興盛,影響既有的名聲及利益,使得佛教在台灣無法革新、團結與發展。

星雲大師在〈關於中國佛教會〉一文中,即點出了那個時代的困境,如同大師在文中所說,「中國佛教會到底還是我敬愛的團體,只是,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把這一段說出來,我的內心在滴血,實在痛苦;但也讓台灣的大家知道,佛教的法運如此,真是時也、命也」。

乘願再來的星雲大師,當然不會被當時的框架所擊垮,大師一方面以「忍辱波羅蜜就是我們的修行」的態度,面對所有遭致的羞辱或嘲諷,另一方面,大師用其慈悲與智慧,隻身扛起振興佛教的重任。大師雖是一人領行,但絕不孤單,因為他相信,只要有佛法相伴,必有因緣福至、眾人隨行。

星雲大師認識到佛教不振,最關鍵因素在於佛教界對於佛教的認識出了問題,已經失去了對佛陀時期「人間佛教」原旨的了解。佛教絕對不僅是唱經念懺、靜坐修行,更不是企求神通、面對死亡的宗教,而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宗教,是要走入人間、立足人間、關懷生命、建設五和、人間淨土,是結合信仰與生活,讓人離苦得樂,增進幸福人生的宗教。

就是這樣的正知正念,讓台灣社會對佛教重新認識且刮目相看。這原本是應該由所有佛教界共同努力的事,在沒有教團支持下,星雲大師竭盡一己之力,透過文化、教育、傳播,讓佛教在台灣尊嚴地站起來了。

星雲大師的智慧在於,他了解到如果沒有人才,佛教不但不可能興盛,反而會急速凋零。星雲大師原本想將佛光山奉獻給中國佛教會,讓其做為辦學的基地,卻遭一口回絕,星雲大師因而決定,創辦「東方佛教學院」為佛教培養人才。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推廣不應僅是出家人的事,更應是在家眾應有的責任與福德,因而創建「國際佛光會」,讓數百萬信徒一起弘揚人間佛教,不僅增加了佛教的能量,也讓千百萬個家庭增加了福慧。

不同於「中國佛教會」,大師為了讓台灣佛教界更團結,鼓勵佛教界成立一個不分彼此、團結一致的「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讓台灣所有寺廟及在家居士均可參與。目前有近六百寺廟團體及社會賢達,現任主席明光法師亦非佛光山所屬。

感慨中國佛教學會錯失了振興佛教的機會,敬佩星雲大師以智慧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培養弘法人才,無私聚集佛教界共同弘揚佛法。〈關於中國佛教會〉一文,是一個虔誠佛教徒對佛教界無私無畏、大慈大悲的反省,星雲大師用他的所作所為,實踐他的反省,也證明佛教界未來的道路,可以走得更寬更好!

張亞中(台北市/台大政治學系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