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屋平台「玖樓」媒合青年共居,讓閒置屋子被充分利用。圖為青年在一間共生公寓舉辦「城市共享」講座,客廳擠滿來自四面八方的聽眾。圖/何定照
弱勢族群共居的公寓格局不大,門上可見凌亂的電線和斑駁痕跡,但足以安身。圖/杜建重
【本報台北訊】台灣近年悄悄發展出弱勢者「共生公寓」,租客包括老人、身心障礙者、街友等,在政府社會局及崔媽媽基金會等單位媒合下,住進由非營利組織出面承租、或屋主願意出租的公寓;像是台北西門町一間公寓住了十九位弱勢者,一名廖先生說,相較於過去流落街頭,如今有房間可睡「很好」。
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方荷生說,大部分房東不願租屋給老年人、街友。他長期協助里內弱勢,一旦得知有人需要租房,就會循著租屋廣告,詢問房東是否願出租;不少房東基於信賴里長,願意租屋給弱勢者。
里長出手協調
老人找到新家
方荷生表示,這讓弱勢民眾不用擠在多人共房的收容所,能有獨立房間及衛浴,重享自由。若公寓租客間有摩擦,方荷生也會幫忙協調。一位賴伯伯去年無屋可住,還上新聞,幾經波折後住進忠勤里公寓,接受忠勤里送餐服務。
而在西門町熱鬧巷弄間,有棟不起眼的公寓,住了十九位原本找不到地方住的弱勢民眾。屋主陳桑願意將公寓租給弱勢者,房客相當感恩。
住地下室、六十八歲的廖先生說,曾流落街頭、睡在公園月餘,如今能有自己的房間睡,安靜、不吵,已經很好。八十多歲的曾伯伯早年從大陸福州來台,年輕時靠修鐘表專長曾開店,豈料後來妻離家破,經租屋服務平台崔媽媽基金會介紹來此;他說,雖然租屋處牆壁部分不牢,但只能這樣。
陳桑將心比心,想到自己也會年老,願意租屋給弱勢,不嫌麻煩。考量部分租客行動不便,他打造無障礙斜坡,讓輪椅可進出;有時房客月初就花光中低收入補助,沒飯吃,他也會代墊錢,讓租客可到附近餐館或便當店用餐。他的房客彼此認識,就像一家人;有時住戶難免起爭執,他也會出面調解。
另類房仲玖樓
媒合青年共居
「共生公寓」讓弱勢者有了生活空間,也有了一起生活的「家人」;無獨有偶,二十六歲台大城鄉所碩士生潘信榮也打造共生公寓品牌「玖樓」,讓台北市閒置屋子被充分租用,成為青年租客共同生活、打拚的園地。
潘信榮舉例,北市大安區等精華地段很多屋主在國外,因憂心住進不當租客,寧可將屋子閒置也不出租;另一方面,年輕人因經濟壓力,無法住進市中心,形成資源分配不均的弔詭現象。潘信榮說,台北有十三萬戶空屋、六十萬租屋族,供需長年無法交會,他想將兩者結合。
潘信榮與團隊上網分享共生公寓經驗及理念,吸引許多沒時間管理空屋的屋主參與出租,一間間「共生公寓」在台北市誕生,現在已有十間,租屋價平均為市價九折。想承租者眾多,須投履歷自我介紹,如果有特殊專長、能發揮所學,還可抵扣房租。
幫屋主選房客
想住要投履歷
二十九歲房客Ron住進玖樓共生公寓一年,她說,室友都認同共享理念,家就像個小社區,還會跨公寓定期辦活動,非常有趣。
每間共生公寓樣貌不同,但同樣重視「共享空間」概念,客廳往往最大,眾人一起工作、座談、看電影、用餐,廚房則是一起烹飪的好所在。
有人以為玖樓是二房東,潘信榮說明,十處共生公寓各有各的房東;不同於傳統房東與房客的關係,有的房東常請租客吃飯,也有退休銀髮族因孩子不在身邊,藉玖樓再次接觸年輕世代,還學會用臉書打卡。
潘信榮表示,希望帶動「社區」概念,讓愈來愈多人意識到:在家,乃至在社區,可以做更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