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五德嘉
Facebook在二○○四年開始出現之後,類似的社群軟體如雨後春筍一一出現,整個世界的人際關係也開始重塑。可以說,在二○○四年前後出生的孩子們,他們的交友模式跟父母的世界,產生了分歧的風貌。
為了研究「青少年網路行為」,我在Facebook參加很多孩子喜歡發言的交友社團,在這些社團中,可以即時判讀十至二十二歲的孩子們,他們在網路社會衝擊下的行為演變。
網路旅行團立馬成軍
我發現在那些社團裡,只要某個孩子在網路上一號召,鄰近百里的網路朋友,就能一起出來「做一些事」。
譬如有一次,一位在宜蘭的女中學生,說星期六要去台北玩,約定早上在台北西門捷運站的六號出口集合,然後交友社團內,來自台灣各地的孩子們就一起響應,並在留言串裡交換LINE與聯絡方式,瞬間就組成了一個「周末出遊群組」。
可以說,現代的爸爸媽媽往往搞不懂孩子為什麼上個網,就能上演「奇妙大冒險」,究竟網路時代的孩子在玩什麼把戲啊?若要孩子不要亂亂跑,首先建議要打造一個能完全溝通的家庭氣氛,讓孩子平常就主動把行程交代清楚。
爸爸媽媽沒必要正面對抗,也不用退縮讓步,但是可以讓孩子知道家裡是可以宣洩情緒與說實話的好地方,在如此的親子關係下,爸爸媽媽就可以預防孩子不吭一聲,轉身就不見的情形發生。
對一些青少年來說,有時候,網路的朋友才是精神的寄託所在,這些人犧牲私人時間,成為幫忙按讚、回文、追蹤、踏板的讚友,儘管未曾謀面,他們卻是孩子的「網路摯友」,爸媽怎能不心驚膽顫啊?
浪費時間全球化趨勢
孩子可以一天在網路發文不下十到二十幾次:留言與按讚,一天可以花掉幾個小時,但孩子如果不能理解沉迷在網路上,只是成為全球網路做生意,放廣告的一環商機,而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個卒子的話,那就會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因為在網路上求別人追蹤、刷自己的存在感與「求搓友(希望能互加好友)」,有時還會跟網路那頭的另一方,互動到超麻吉的也有可能,甚至談起了戀愛,這都是孩子在社會化新型態出現時,產生的交友新模式。
孩子會隨著網路而情緒波動,充滿喜怒哀樂,在實證與想像中,換到滿足的欲望與虛幻的幸福,也就是說,孩子跟「想像中的同一掛」朋友往來而自以為交遊滿天下,其實來來去去,真正能成為彼此鼓勵、互相支持的終身好友,畢竟還是有限。
現實中建立親子友誼
在孩子交友方式改變的這個時代,父母不要忽視子女在鍵盤上正在往來的好友們,那些不用真正見面的網友,他們的言語、想法、行動模式,不知不覺都在影響自家子女的成長,父母需要展現「不排斥」的反應,才能維持和孩子起碼的正面關係,也才能在緊急時刻,孩子願意和父母討論,要不要真的拔刀相助?要不要在威脅下去赴約?要不要匯錢給一個哭窮的網友?
由於孩子在網路上往往陷入「神馳狀態」,有時候是無法抽離的,所以,為人父母要稍安勿躁,等一等時機,當孩子理解到出了網路世界,誰才是真正關心他的人,誰才是真正在乎他的人,這時,他才會因此醒悟並樂意和父母互動。
萬一孩子和父母的互動暫停或是激烈爭執,這時,請完全停止責罵,改用心平氣和方式講話,讓雙方重新學會如何在現實世界「溝通」,這是戰勝網路鍵盤,預防被網路破壞家庭生活的必經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