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研院院士陳定信說,隨著社會環境改變,未來藥物性、酒精性等肝病,恐取代B、C型肝炎病毒,成為肝臟頭號殺手。
陳定信昨天在中研院第三十二次院士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會中敘述台灣過去防治B、C型肝炎的歷史台灣推動肝病防治三十年來,透過疫苗接種等方式,已預防一百萬人免於B型肝炎帶原,二十五萬人免於肝病死亡,受到全世界矚目。
陳定信幽默地說,由於防治太有效果,很多年輕醫生都很擔心,未來可能沒有肝病病人可治了。但他卻鼓勵他們,還有很多研究可以做。
陳定信指出,二十一世紀中葉以後,台灣人的肝病會和現在大為不同,B、C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會大幅減少,但藥物性肝損傷、酒精性肝病,及與新陳代謝相關的肝病將逐漸增加。
陳定信表示,現代人壽命愈來愈長,吃的藥也愈來愈多,都是靠肝在新陳代謝,長久累積下來易造成肝損傷。另外,台灣社會壓力大,許多人借酒澆愁,有了酗酒的習慣,也容易產生肝病。
除了醫學研究仍有許多努力空間,陳定信也提到,許多台灣人很「鐵齒」,不願接受篩檢,或是知道自己有慢性肝炎感染,卻不肯進行治療。
另外,陳定信提到口服藥物治療C肝,治癒率非常高,但藥費高昂,不是一般民眾可以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