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史哲研習營的師生大合照。
圖/張冠葶、張桂菊
【人間社知文宜蘭報導】首屆「佛教文史哲研習營」於一日至四日,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正式登場,特聘人文各界的巨擘,於佛教,敷演文學、語言、歷史、藝術、哲學、自然、茶道等主題,展現佛教貫通人文場域實力,羅列現代人文青年的開拓方向。
本次禮請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郭朝順、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孫致文、佛光大學佛學系副教授宗玉媺、教育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范欽慧、佛光山弘講師慧靜法師、佛教藝術研究家林保堯、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佛教史學家藍吉富、佛教文學家永芸法師、《佛光大藏經.本緣藏》主編妙書法師等十名優秀師資,與約三十名來自師大、中央、輔仁、中正等知名大學的研究生,進行交流。
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在開幕式首先以《莊子》:「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說明學界在知識分工下,產出許多專家,卻少見通才;淪為「營養學分」的大學通識課,能否真正達到跨域學習效果,也存在質疑。本研習營凸顯佛教學院鬆動校園學科溝池的用心,重喚佛教與人文各界的鏈結,並期勉學員跨越知識塹壘,開闊學習。
各類主題課程呈顯佛教與其他學門激盪的風采。如在「古代中國士大夫與佛教」,闡述儒者容受佛教信仰,日常行為顯得迷信,透露儒學無法安頓儒者心靈的窘境,反映今日學者從學術退返生命問題的寫照。
來自台灣藝術大學的何佳芳,表示在研習營與許多志同道合的人相遇,發掘豐富的佛教資源交換管道。中央大學賴怡如自許寫出更專精的佛學,以為健全佛教平民多元信仰盡一分努力。學員讚賞活動延攬佛教語文、歷史、哲學、藝術、茶禪、編藏等各路專家,期待下一屆的消息。
佛教學院主任陳一標指出,研習營讓文、史、哲、藝,聚焦到佛教的學術殿堂,為研究生展現具體多元的研究方法。佛教學院導師曾稚棉則進一步勉勵,佛教包含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多方參加研討會,方能觸動更多的研究參考。研習營在師生進行知識蕩漾後的餘波中,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