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次長陳良基(左一)及台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葉丙成(右一)專題演講,分享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圖/侯永全
【本報台北訊】台灣教育的困境和突破,葉丙成、陳良基怎麼看?教育部昨舉辦基礎語文及多元能力培育計畫聯合成果展,邀請教育部次長陳良基與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專題演講,分享教育創新的經驗與實踐,及未來台灣教育的趨勢。
葉丙成以「Bring Them to the World」為題發表演說,他表示,台灣教育就是「餵餵餵」,不停餵知識給學生,學生長得很快、很胖,但都是「虛胖」。父母傳統給小孩的觀念就是追求好學歷、進好公司,反而害了孩子,大家不知道未來台灣十年會變成什麼樣子,「教育應該幫學生建立一輩子有用的能力、帶學生到世界」。
上課要「涼又甜」 何不吃喉糖?
葉丙成說,他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書時,每個禮拜上完課就會出作業,在台灣的大學如果每周出作業,明年這堂課就「掰掰」了。每年在開學初看到學生在臉書上請大家推薦「又涼又甜」的課,他都忍不住想回「為何不去買喉糖來吃就好」。
能力更重於學歷。葉丙成說,學歷只能「騙」到第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找資源、交朋友、組織管理、解決問題、行銷自己的能力,才足以應付二十年後的種種難題。
葉丙成表示,很多大學生作業抄來抄去,就算是很乖、沒蹺課的學生,也是考前一周才開始抱佛腳,搞到台灣教育好像在訓練「危機處理的高手」,因為大家都只靠考前一周搞定整學期的課,但考完沒多久就忘,結果只是在浪費師生彼此的生命。
用心灌溉 才能真正產出棟梁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工具、方式變化多端,但用心灌溉才能真正產出棟梁。」陳良基表示,台灣教育需要有「看長不看短」的農耕教育觀。陳良基說他是農家子弟,很了解農作物的生長模式,農作種在土裡需要水分、養分,每一個步驟都有其時間性,培養人才也是,教育是必須看長不看短的因果關係。
陳良基指出,如果人只是當工程師、成為一名工匠,但他只是一把「利劍」,卻可能會對社會造成損傷。他強調,教育應該回歸「生態系統」,透過教育體系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用的人」,對未來五十年的社會有所貢獻。
「教育家就是園丁,學生就是作物」,陳良基說,除了把土壤弄好,讓學生成長,還要給予刺激,時不時拿鐮刀把樹枝砍一砍,讓作物接觸到惡劣環境的刺激,才能激出最好的養分,這就是天然生物「求生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