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後周有個叫竇禹鈞的人,和兄長竇禹錫皆以詞學聞名當世,唐末曾擔任幽州掾,以及沂、鄧、安、同、鄭、華、宋、澶州支使判官等職務。唐亡之後,任後周戶部郎中,周世宗顯德年間,擢升為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因家住薊州漁陽(今天津市薊縣),古時薊州屬於燕地,人們又稱他「竇燕山」。
諸惡不作 眾善奉行
竇禹鈞自幼喪父,事母至孝,但年過三十卻無子嗣。某夜忽然做了一夢,夢見曾擔任過玉田令的祖父竇遜對他說:「汝前業深重,命中已該絕嗣,壽亦只在明歲。及
早行善,或可少延。」竇禹鈞驚醒,從此立志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有一次,家裡的僕人偷了二萬銀錢逃走,卻留下其幼女,並在其臂上繫了一張字條,寫道:「永賣此女,償所負錢。」竇禹鈞當即把僕人所留的字條燒毀,並善加撫養其女,待其長大,還備辦嫁妝,擇一佳婿將她出嫁。
在明馮夢龍的《醒世恆言》第十八卷《施潤澤灘闕遇友》中的「返金種得桂枝芬」,寫的也是竇禹鈞行善的故事。
某一天黃昏時,竇禹鈞在延慶寺旁,拾得黃金三十兩、白金二百兩。第二天清早,他便趕到延慶寺守候。沒多久,有一位年輕人哭涕而來。竇禹鈞迎上去問他原因。
年輕人回答說:「小人父親身犯重罪,禁於獄中,小人遍懇親知,共借白金二百
兩、黃金三十兩。昨將去贖父,因主庫者不在而歸,為親戚家留款,多吃了杯酒,把東西遺失。今無以贖父矣!」竇禹鈞便從袖中取出銀兩,說:「不消著急,偶爾拾得在此,相候久矣。」年輕人見銀兩失而復得,且分毫未動,不禁感激涕零,再三叩謝。竇禹均將他扶起,另外又送了一些銀兩給他。
竇禹鈞一心行善,只要能力所及,無不盡力。有貧家子女無力婚嫁者,他資助之;有親友居喪無錢買棺者,他捐助之;有貧病無以為生者,他濟助之。雖然他助人無數,但自身的生活卻很儉樸,並未因當官而有絲毫浪費。最重要的,他還蒐集圖書數千卷,在自家南面興建書院學舍四十間,禮聘名師,除了教育自己的子孫,不論貴賤親疏,只要有志於學,皆可入學。
這種作為不只提升了地方的文化水準,還造就了許多有用人才,在有宋一代,不少重要官員皆出自於此書院。這件事除了顯現竇禹鈞的善心,還顯現他的人文遠見。宋人綦煥編輯的《范文正公別集》,對於五代時期書院教育有詳細的記錄,也提及竇禹鈞的善舉說:「凡四方之士,由公之門登貴顯者,前後接踵。」
教子有方 五子登科
竇禹鈞行善積德不知多少之後,某夜其祖又來託夢,對他說:「汝合無子無壽。今有還金陰德種種,名掛天曹,特延歲三紀,賜五子顯榮。」又諄諄叮囑他說:「果報之理,確而無妄。善惡之報,或見於現世,或報於來世,或影響子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而無疑。」
果真因果有報!竇禹鈞努力修身積德之後,原本無所子的他,竟然奇蹟式地連生五個兒子,名為竇儀、竇儼、竇侃、竇偁、竇僖。在他的勤加調教之下,五個兒子不僅都成為飽學之士,先後都進士及第,還都成為五代、趙宋舉足輕重,對國家迭有貢獻的朝廷棟梁。連他的八個孫子,也都顯貴一方。更靈驗的是,竇禹鈞果真長壽,活到八十二歲;臨終前還自知死之將至,先沐浴更衣,後與親友告別,在談笑風生間無疾而終。
竇禹鈞及其五子的故事,見諸《宋史˙卷二百六十三˙列傳第二十二》。他的長子竇儀,是後晉高祖天福年間的進士,著有《刑統》三十卷。次子竇儼,是後晉高祖天福六年的進士。由於他的主張,後晉出帝廢除了以長釘釘穿犯人手足,或以短刀凌遲肌膚的酷刑,撰有《周正樂》一百二十卷,文集七十卷。參子竇侃,在後漢隱帝乾佑年初及進士第,官至起居郎。老四竇偁是竇禹鈞的五個兒子中官位最高的一位,是後漢隱帝乾祐二年進士,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拜為參知政事,以正直敢言著稱。么兒竇僖,則是後周太祖廣順初年的進士,官至左補闕。成語「五子登科」,典故便是竇禹鈞五子俱登進士第。
竇禹鈞的子孫,也都很顯貴。當時的縉紳都非常欣羨他,稱其五子為「竇氏五龍」。他的故事,還編入《三字經》,成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在台灣,「五子登科」的故事甚至發展成「五子哭墓」的喪儀,似乎有五位登科、孝子哭墓,才能彰顯亡者的福祿壽考;或者是人們想藉由這款儀式,呼喊來生的福祿壽考。
對於竇禹鈞的義行與福祚,最貼切且雋永的美譽,來自與竇禹鈞交情頗深的馮道。宋代僧人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二》錄有他的贈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樁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世人認為,若非是桂花之神,怎能栽得「丹桂五枝芳」?於是就把八月桂花花神的冠冕封給了竇禹鈞。
世人既想福祿壽考,又想沁浸流芳百世之香,常存因果報應之善念,努力積德,當為不二法門!當然,若能連生五個兒子,個個登科,又能行善,就再好不過了!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