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是從眾生的立場來看止觀的思想依據。以善為契機來修止觀,是大家都可理解的,從而問題的焦點就被模糊了。若以惡來修止觀而能開悟,則行者在修習時很容易意識到這個問題,惡既然與理相違,有何依據能依之修止觀?故首先用《大智度論》提出的四種「根、遮」來解釋眾生的根器。依眾生追求佛道的素質、能力(=根),和「遮」蔽此種能力的關係,可分為四種組合,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種。
(1)根利無遮:例如佛在世時,舍利弗等資質特別優秀的人。這類人,無論如何以善法來勤修止觀,惡業的遮障也不會現起,反而資質更加優秀,並且毫無困難的進入真實位。此處的言外之意,是修習佛道時,內在秘含的優越能力,才是修習止觀的依據。
(2)根利有遮:此段對修行根據解釋得最清楚。罪積如山,應墮地獄的眾生,若勸以惡法來修止觀,則本來以其資質不願意學習佛道,且非愚鈍者,反而因此勤加修習。因為曾經造惡,所以惡業的遮障會現起,又有修止觀的資質,所以總有一天會究竟佛道。
因此惡法雖乖於理,並不障礙以惡法來修止觀。若具有修習止觀的能力、素質,則能即惡而趣入正道。此段無異說明了「根利」才是修止觀的思想根據。
(3)根鈍無遮:(3)及(4)是在積極的催促行者修習止觀。行者雖然身口意三業不造惡,持戒修善,其素質、能力(=根)卻很鈍,無法學止觀,因此很難開悟。
(4)根鈍有遮:不但素質低劣,且遍行惡法,又從不修止觀,故絕無開悟希望。
以上說明了開悟的實現,最直接的方法莫過於止觀的修習。不管是以善或以惡為對境,重點在於行者的根機。資質、能力優秀者(所謂的利根)即使已經行惡亦不妨礙止觀,因此更不應該放棄止觀的修習。因此對天台智顗來說,鈍根者是否就無法修習止觀?對立基於「眾生皆能開悟成佛」的《法華經》一乘的思想,而構築自己教學思想的天台宗而言,不無疑問。
(非行非坐三昧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