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環島後,許多學生都想參加類似的「少年風火輪」活動。圖/木蘭文化提供
「野學」主張,讓孩子跳脫舒適圈,面對變化萬千的大自然,並珍惜真實感受。圖為玉山攻頂。圖/木蘭文化提供
【本報台北訊】年輕人都是沉迷手機的「滑世代」?徐匯中學推出的「野學」活動,每次報名都秒殺,讓學生們願意放下電玩,來參與校內最熱門的一堂「課」。猜猜看,「徐匯野學」的老師是誰?答案是「大自然」。
「野學」沒有教室,從組織上來看,「野學」只是一個LINE群組和臉書社團,成員近兩百名,其年齡層之廣令人驚訝,不只橫跨國、高中生,竟然還包括家長與老師,更在徐匯中學裡颳起「向自然學習」的狂風。
環島英雄帖
燃起野學火種
位於新北市的徐匯中學,是台灣唯一私立純男校,包括國中部與高中部,校園裡滿是精力充沛的青春少年。二○一三年,擔任國中班導師的熱血老師汪孝文,興起帶學生環島的念頭。他在臉書上晒少年時的環島照片,向班上學生下英雄帖:「台灣人要做的三件事:騎單車環島、登玉山、泳渡日月潭。」
隔年寒假,十多個學生首度騎單車環島,一天就踩了一百五十公里。雖然許多人掛病號,這十一天長征一千零八十公里的瘋狂事蹟,讓他們瞬間成了校園偶像,還被另一位老師當成「生命教育」課程到處分享,點燃了「野學」最原始的火種。
單車環島後,許多學生都想參加類似的「少年風火輪」活動。有家長來「關說」,要汪孝文開放名額讓外班學生來參加。他說沒能力帶這麼多人,除非家長跳出來幫忙。沒想到馬上有家長挺身而出、更多老師相繼加入,形成「野學」的雛形。
於是,「野學」把教室放進大自然,帶著學員攻頂玉山、泳渡日月潭、登上雪山主峰、到花蓮泛舟……一次次的冒險形成了口碑,愈來愈多人加入「野學」。
跳脫舒適圈
親子另類相處
「野學」初期,家長參與的熱情高過孩子,不少學員是爸媽自做主張報名,孩子才勉強參加。經過調整,「野學」要求孩子想參加活動,必須自己索取報名表,並且有一周的時間跟爸媽討論。想通了以後,自己填表、報名、繳費,不能再讓爸媽代勞。
「野學是一種冒險治療。」汪孝文認為,人們在平常生活中受創,所以需要到野外去挑戰,回到平日生活時就會感到「相對的平順」。「野學」主張,跳脫舒適圈,面對變化萬千的大自然,才知道真實的感受多麼可貴且重要。
即使是父子母女,在「野學」裡也是夥伴關係。攻雪山時,學生張雲翔幫爸爸背大背包,張爸爸只管拄著登山杖往前走,其餘都由兒子打點,翻轉父子之間的照顧/被照顧關係。另一位許爸爸一心以為兒子會放棄攻頂,自己也能跟著撤退,沒想到孩子不放棄,帶著爸爸一起攻頂。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少有陪伴孩子的機會。「野學」不只帶大人小孩用雙腳行遍台灣,更建立親子在大自然中互相陪伴的美麗記憶。幾乎沒缺席任何一場「野學」活動的家長陳逸文表示,念書時忙著打工、沒時間到野外旅行,如今和孩子一起參加「野學」,彷彿彌補了學生時代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