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山木》有一段故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忘其形;異雀從而利之,見利望其真。」大意是莊子小時候到花園裡玩,發現一隻在樹蔭下安心休憩的蟬,渾然不知身後有隻虎視眈眈的螳螂要捉牠;而全神貫注的螳螂,卻沒發現,後面埋伏一隻想要把牠們一網打盡的雀鳥,喻目光短淺之人,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然而寓言原文是有後話的:莊子先看到外型特異的雀鳥,便跟隨其後,欲以彈弓射之,沒想到在樹下目擊了這一連串的因果;此刻他才驚覺,自己成了雀鳥身後的獵人,於是放下彈弓離開,沒想到守園的人以為莊子要偷栗子,便嚷嚷著追在他後面……。
看完整段「莊周風格」的鋪陳,不難看出莊子自娛娛人、自嘲嘲人的做法,彷彿告訴你:「嘿,別管什麼寓言了!先看看自己的背後如何?」這也是莊子寓言有趣的地方,輕描淡寫地詮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意境。
後世老莊學者多認為,莊周的處事思想幾乎是由後果歸納出來的,他總是先預想後果,再決定如何行事。
故「螳螂捕蟬」的故事是真是假已不重要,但一字一句,在在引領讀者:瞻前顧後不可少,但透過切身經歷、能獲得成長才是最重要的。(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