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就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
文學家張大復中年罹患眼疾,放棄了追求半生的功名利祿,在家鄉終老。他雖無法再用眼睛看世間,所思所想卻沒因此跟著狹隘,反而悠然自得,體悟出更多人生哲理。
張大復在〈月能移世界〉一文中這樣說:「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濤,遠于巖谷;草生木長,閑如坐臥;人在月下,亦嘗忘我之為我也。」即便眼眇、行動無法自如、家產慘遭歹人訛騙以致有時三餐不濟,張大復仍以正向態度面對人生,並未因此悲觀消沉。
宋代文豪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寫道:「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元豐年間,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於黃州;他身處逆境,仍豁達以對,現實遭遇不曾阻礙他的創造力,他屢屢超越世間現象,擴展世界,留下千古佳作。
天上「月色」能移世界,庭中藻荇何必真假。我們生活在人世間,汲汲營營,總替自己戴上重重枷鎖,陷自己於水深火熱中而不可自拔—眼前所見、身體所感,往往都是庸人自擾,多數都是可靠自己「眼光」而有所改變。(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