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五德嘉
無言以對
台灣藝術家姚瑞中與失落社會檔案室,於二○一五年九月十九日到十二月六日,在國立台灣藝術館的二○一五「亞洲藝術雙年展——造動」,展出《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畫》,用黑白照片,展出台灣全省三百零四座蚊子館。
因此,我決定帶孩子在假期時,特地去全台的蚊子館參觀,去現場了解這些因為政策崩壞,各縣市政府各行其事,所造成的無謂浪費。
這種讓孩子在現場看到殘破不堪與杳無人煙的破敗景象,是非常震撼的。我問孩子看到這些景象的想法,他拍照打卡上傳網路之後,很幽默地只回了我一句:「無言!」
我們也去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在「源頭審查」與「中央地方合力活化」的滅除蚊子館計畫實施之後,某些蚊子館變成觀光勝地,或是人潮洶湧的大賣場後之成效,並嘗試讓孩子理解人民與企業上繳的稅金,在中央預算編列與地方縣市政府的失誤政策下,所導致的「公有地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也就是這些稅金花費出去所能服務的對象極少,甚至趨近於零。
秒懂台灣
孩子在現場驚嚇到這些公共支出的債務,就是他們以後要扛在肩膀上的責任,為此,感到惶恐不安。但俗稱「灣娘」的台灣,終究是孩子的Motherland,不是他們輕易可以割捨斷離的。所以,過去與未來的細微末節,若想真明白,其實不用好幾年,把孩子帶到現場,一下子就可以「秒懂」了。
著名的導演楊力州相信紀錄片可以改變世界,他導演的《拔一條河》、《奇蹟的夏天》,以及台灣空拍攝影師齊柏林執導的一部紀錄片《看見台灣》,均提供了台灣民眾對於自身這個共同體有更多更大的理解。
那,為什麼不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見真實的台灣呢?
台灣的孩子們平常在報章雜誌與電視媒體中,看了許多紛紛擾擾的新聞,其實都很擔心自己的未來,「我的人生究竟要怎麼發展?」這應該是孩子最直接要面對的,或許趨勢怎麼走可能不知道?但總要先準備好,畢竟沒有孩子希望自己的未來是渺茫的?
如果一般的孩子想完成大學與研究所的教育,而台灣的希臘化與菲律賓化又是避無可避的話,那就得盡早提醒台灣孩子擁有技術工比體力工更重要,並接受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離開原鄉恐怕是未來無可避免的選項之一,孩子必須有更靈活的頭腦思考,才能走出自信的未來。
近身接觸
基於這樣的道理,身為父親的我,領悟到台灣的孩子們,如果對未來看得不夠清晰透徹,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在現場看見,從而不知道幕後的真相。
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獨立的思維,該建構的不是被動求知的概念,而是要用世界最新的「造動(Make Movement)」概念去學習。孩子們應該去全台灣看看這些蚊子館,去了解生活的周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還有可以用什麼思維來參與改進?
總之,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只為了拚功課考高分,而困守在家、學校、補習班,台灣各地的孩子都必須去理解其他的城鄉;一邊與家人親子旅行,一邊也探索自己在這塊土地能付出多少?這才是人生求學階段一舉數得的好方法,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