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是中南半島最重要的一條河,但海水不僅早已進入下游河段,且不斷往上游挺進;流域稻作歉收,薄遼省一處乾裂的農地上插著「土地租售」的牌子(圓圖)。
圖/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的主要稻米產區,近年卻面臨一九二六年有紀錄至今、九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乾硬農地上隨處可見巨大的裂縫、枯死的稻梗,甚至皺縮的害蟲屍體。
在湄公河流域心臟地帶種稻的三十八歲稻農林氏麗表示:「我十三歲開始種稻,從未目睹這種景象。我們去年收成一點四噸,今年二月只剩一袋。」
聖嬰現象為東南亞地區帶來異常高溫,同時導致降雨減少。科學家說,聖嬰威力愈來愈大,是湄公河三角洲農作歉收的主因。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肇因;科學家指出,越南共產黨政府要求越南稻農必須一年三穫,取代傳統的一或兩穫,導致土壤養分耗竭,衝擊更嚴重。
由於湄公河下游水位已低於以往,海水不僅早已進入下游河段,而且不斷往上游挺進,淹沒稻田。位於三角洲的十三個省人口一千七百萬,約占全國總人口五分之一,已面臨海水滲入農地的棘手問題。越南政府最近表示,該地區約二十萬個家庭已經嚴重缺水,且影響的範圍不斷擴大中。
海水多年前即已進入三角洲,乾旱則導致湄公河及其支流因為淡水流量減少而無法稀釋海水,鹽分的害處更甚以往。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顧問阮有盛(音譯)表示,稻作危機說明了越南政府必須及時調整過度著重稻米種植的政策,鼓勵農民養殖比較有利潤的蝦子。他表示:「越南是僅次於泰國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國,然而這毫無榮耀可言,因為農民不但未因此獲益,甚至相繼離開湄公河三角洲。」
越戰期間,越南農業凋敝,全國處於國際孤立狀態;越共一九七○年代獲得越戰最終勝利後,越南政府始終堅持源於該時期的「稻米優先」政策。
康乃爾大學的三角洲問題專家戈曼表示,許多越南農民知道海水有益於養蝦,然而他們因種稻而享有政府補助,缺少轉業養蝦的誘因。導致問題更嚴重的其他因素還包括,越南政府在湄公河上游興建水壩發電,中國大陸也在毗鄰越南的雲南省興建大壩。越南當局說,大陸最近讓步,打開雲南的水壩閘門,然而水量太小,無法扭轉越南稻作嚴重歉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