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創佛光山 佛學院校友話當年

杜憲昌 |2016.05.19
1254觀看次
字級

【記者杜憲昌大樹報導】佛光山以教育起家,早在一九六五年佛光山開山之前,就成立了壽山佛學院。適逢佛山光開山五十週年,佛光山叢林學院十六日召開第一次校友會,佛學院校友齊聚共話當年,各自抒發在佛光山的所見所感,好不熱鬧。

佛光山一九六七年落腳高雄大樹,從一片荒土逐步開展,佛學院學生都曾參與過這草創階段。這是人生難忘的回憶,在校友會中,這段重要歷史成了討論度極高話題。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表示,大師因感於佛教不能只是讓大家拜拜燒香,須讓民眾更懂得佛法,並運用在生活和淨化人心上,以提升大家信仰的內涵,決定創立佛學院,所以佛光山開山第一個建設的就是佛學院,可見大師對教育工作的重視。

佛學院創辦第一屆時還沒有佛光山,第二屆開始,學生一方面關注佛學院功課,一方面參與開山工作,不管下雨、出太陽、土石流,大家除了功課之外,一起忙著工程,當時要讀佛學院的,就聽到外面人勸說不要到佛光山,「因為要做苦工」。

儘管如此,建設並沒有受到阻礙,逐步發展到現在的榮景,畢業生如今都在世界各地領導一方,說起來大家都是開山的功臣。

佛光山退居和尚、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是佛學院第三屆畢業生,從第三屆開始,他就在才蓋了一半的佛光山東方文教學院「半工半讀」,對當時大師跟著學生一起爬上大悲殿屋頂灌水泥,至今印象深刻;覺得能夠參與佛學院興建,很有福報。

有學生提問,大師《百年佛緣》提到過去大悲殿有一段時間曾憑空傳出梵唄的聲音,定和尚當時就在裡面寫功德。心定和尚說,當時正在興建大悲殿,一位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的德國青年來佛光山參學,希望定和尚頌一卷般若心經給他在德國的母親,他們在一個角落錄音,清楚聽到三聲大磬的聲音,當時大悲殿除了水泥佛桌外,根本旁無一物。

還有一次在中午休息時間,忽然聽鐘聲不斷,定和尚原想必是調皮的緬甸籍長老法師作怪,但遍尋不著,結果是從天降下大鐘的聲音。由這兩件事可見,佛光山有如今規模,定是諸佛菩薩在天加持。

佛學院第三屆讀了一年就去當兵,退伍回來在第四屆讀了一段時間又變叢林大學院,清德寺住持慧龍法師被定和尚戲稱是「不三不四」。

定和尚說,某次大雨,排水溝被樹葉阻塞,大佛城水淹了幾尺高,只有慧龍法師在打雷閃電之際,敢過去撈葉子,可見他多麼護持佛光山。

慧龍法師說,因喜歡佛光山,把佛光山當自己家,主動會去做這些事。他覺得最引以為傲的,是把萬壽園的基礎建設做起來,那時山上可用的水不多,他每天都要趕早澆水,不時還得巡視。

現在萬壽園的九重葛那麼漂亮,樹長得那麼好,這都是他「自我犧牲」的成果,「別看我現在這麼黑,其實以前可是很漂亮的」;因為負責萬壽園的工作,常「送往迎來」,所以第三屆同學的留影中,都找不到他的身影。

慧龍法師笑說,也因為參與開山工作,一開始就在大悲殿撿石子挑土,操慣了,當兵時被派挑水工作,碉堡一次要爬好幾層樓高,輕鬆自如,這也是「意外收穫」。

環島佈教也是第二屆畢業生津津樂道的記憶。前金第一分會會長的蔡昭止說,環島佈教一站緊接著一站,除了佈教,還要到處去宣傳,晚上結束後又得開會檢討,真的很辛苦。不過當時掛單友寺都熱情接待,記憶最深是有次到台東某寺院,平時電燈開得又小又暗,因佈教團到來,他們把燈全打開,結果「超載」跳電,整晚都烏漆麻黑,最後還是她自告奮勇換了保險絲,才大放光明。

蔡昭止說,歷屆佛學院只有第二屆學生曾跟隨大師一個月環島佈教,雖然每天起早趕晚很累,卻留下非常多寶貴回憶,想來他們真的很有福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