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炎熱提早報到,五月初氣溫就高到攝氏三十六度。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指出,往年熱衰竭或中暑潮集中在六到九月,今年可能提早報到,患者恐比去年多。呼籲中暑高危險群:長者、嬰幼兒、感冒、腹瀉或慢性病患者等,避免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多補充水分。
一名五十三歲戶外工作女性,剛換新工作,前幾天因抽搐、發高燒被送急診室,體溫熱到四十二度,嚴重中暑意識不清,檢查發現併發腦病變、急性腎衰竭、急性肝衰竭和橫紋肌溶解症等,隨後入住加護病房。
朱柏齡表示,去年院內第一例中暑個案發生於五月底,今年本月初就出現第一名個案;該女性有高血壓病史,中暑前有感冒症狀、服用抑制排汗藥物,且高溫下熱適應不足、飲水不夠都是危險因子。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說,服用感冒藥患者,若有治療鼻塞、流鼻水、止瀉等藥物,或精神疾病用藥、含有麻黃素成分的減肥藥,都含有抑制排汗作用,若在高溫、高濕度環境工作或運動,排汗能力變差、體內熱氣難蒸發易中暑。
朱柏齡解釋,腹瀉會造成體內水分流失、高血壓患者則因血液循環差,排汗作用相對較弱,而睡眠不足體質弱、燒傷皮膚有大面積結疤、肥胖、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新兵或新加入勞工未安排熱適應訓練,都是中暑高危險群。一旦發生,體溫會飆到超過攝氏四十度,神智不清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幾乎都轉往加護病房。
朱柏齡表示,相比十多年前,平均一年收治約十到二十名患者,其中約一到兩人死亡來說,近年病例、死亡個案減少,多為熱愛路跑的健將及軍人。
建議中暑要在三點五小時內,急速降溫至攝氏三十八點五度以下,降低死亡風險,戶外工作初期得逐漸增加工作量,至少需適應一到兩周,避免炎熱環境、多喝水。
中暑救助6步驟
將中暑病人移至陰涼處。
脫去病人衣物。
以噴霧狀冷水將病人全身噴濕,並用電扇吹風。
將冰袋或冰毛巾置於頸部、腋窩、鼠膝部等大動脈通過處。
將病人置於開放、空氣流通的運輸工具上,盡速送醫。
運送時持續進行降溫。
資料來源/朱柏齡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