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一位國際知名的二胡演奏家,母親節前夕到安寧病房演奏。四十五歲的末期病人小英,聽到輕柔婉約又幾分寂寥的二胡演奏後,臉上掛著微笑卻留著兩行熱淚。
「看來妳很滿意這次演奏?」我問小英。
「很棒,我媽也這麼說。」小英回頭看幫忙看氧氣瓶的媽媽。
「媽媽很疼你耶,照顧你一天一夜,還鼓勵妳來走廊聽演奏會。」
「對啊,她很辛苦,還要幫我拿氧氣鋼瓶。」
「妳有說謝謝嗎?」
「我媽知道,我們不用說這些─」
我看著小英媽媽說:「妳知道小英的意思?」
「嗯─」媽媽點點頭。
「當面跟媽媽謝謝,不是更好?」
「我不說,媽媽應該知道。」
「沒有關係;對了,關於─」
「妳想轉移話題,對不對?」我笑著打斷小英的媽媽。
「說不說出來,真的沒有關係─」小英搶著說。
「我懂了。既然妳們母女都不愛用說的,是不是請媽媽,輕輕握著小英的手?」
我把小英媽媽的手,牽過去握著小英的手說:
「小英,如果妳想跟媽媽說:『媽媽,我感謝您,這一輩子無怨無悔,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的話,請妳輕輕的握一下媽媽的手。」還沒等我說完,小英另一隻手也伸過來,緊緊握住她媽媽的手。
母女倆雙手越握越緊,小英流下兩行熱淚,小英媽媽眼淚也直直落。
一旁新來護理師,看到小英母女倆落淚啜泣,笑嘻嘻想轉移氣氛,被我制止。
我說:「小英妳想跟媽媽說:請您保重嗎?」
「嗯─,」小英點點頭,這次主動握緊母親的手。
「周醫師,你又把我們弄得流淚了─」小英的母親邊啜泣邊笑著說。
「流淚有許多種,您們母女的淚,是對生命的感動落下的眼淚。」
「嗯─」母女同時點頭。
「所以你現在覺得,有些話─」
「講出來很重要。」小英大聲著,跟半小時前,她的態度正好相反。
護理師事後問我:
「小英怎麼變得這麼快?是突然頓悟了嗎?」,「是因為臨終前,就會變這樣嗎?」
「一般人不會臨終就變得更聰明」,「人在深度感動的時候,最能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美好,感動越大越深,越覺察到自己的『活著』真好。」
「難怪哲人桑塔亞那曾說:不會哭泣的年輕人是野蠻人;不願歡笑的老人是愚人。」
「沒錯,想想看,一個對生命毫無感動,心無慈悲、行屍走肉的人,活著跟死著,有何不同呢?」
「悟到讓人生感動的美,就在那當下,會有『不虛此生』的感覺啊。」
「嗯─,生命被深深感動的當下,是活得最徹底的時候。」
「這麼說來,我們要好好活到死,就算臨終前,也不要忘記讓生命感動,或助人感動喔。」
(作者為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