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唐太宗戎馬出身,非常喜歡打獵。有一次,他想去秦嶺山裡打獵,行裝都已準備好了,突然下令不去了。大家都覺得奇怪,也無人敢問。魏徵問唐太宗,唐太宗苦笑著回答:「當初我確實是忍不住,想去打獵,可後來一想,你大概又要來進諫了,所以就打消了這念頭。」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想到魏徵可能進諫,居然有點害怕,這很有意思。
還有一次,有人進貢了一只鷹,唐太宗很高興,把鷹架在臂膀上,得意地在宮裡逛來逛去,忽然遠遠地看見魏徵來了,嚇得趕快把鷹拿下來,藏在袍子裡,不讓魏徵看見。魏徵跟他談了許久的公務,待魏徵走了以後,唐太宗忙把鷹放出來,結果鷹已經憋死了。唐太宗很心疼,可一句話也不敢說。唐太宗和魏徵就是這樣一種君臣關係。
魏徵進諫雖說是以國家社稷為重,一片忠心耿耿,但忠言逆耳,普通人尚且不願意聽到批評意見,更何況是貴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呢?魏徵經常犯顏直諫,李世民有沒有忍受不了的時候?一旦皇帝真的發怒了,魏徵會不會惹來殺身之禍呢?
在魏徵任職的幾十年裡,我們從史書上可以明確查到,魏徵進諫二百多次。這是很大的數字,一個下級部屬,一般都不怎麼敢對上級提意見,何況是個臣子向皇帝,還提了二百多條意見!而每一次,唐太宗都盡量考慮他的意見,盡量予以採納。
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魏徵的關係,是中國封建帝王制時,最理想的君臣關係。正是因為唐太宗的善於納諫和魏徵的勇於進諫,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經濟發展,開創了唐朝的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原文】太宗得鷂,絕俊異,私自臂之。望見鄭公(魏徵),乃藏於懷。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語古帝王逸豫,微以諷諫。語久,帝惜鷂且死,而素嚴敬徵,欲盡其言。徵語不時盡,鷂死懷中。
(引自《隋唐嘉話》)
【譯文】唐太宗得到一只鷂鷹,極其漂亮,私下裡(在內宮,非朝堂)把鷂鷹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徵來了,就把鷂鷹藏在懷裡。魏徵知道這件事(看出來了),就走上前去彙報事情,就勢(向太宗)講古代帝王由於安逸享樂而亡國的故事,隱晦地勸諫太宗。(魏徵故意)說的時間很長,太宗擔心鷂鷹捂死,可是因為太宗向來尊敬魏徵,(不敢直接轟他走,只是婉轉地)想讓他把話說得短些。然而魏徵說個沒完,鷂鷹(最終)捂死在(太宗)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