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指出,目前教育三個亟需解決問題包括:學生看不見未來、教師失去熱情、政策缺乏共識。圖/楊萬雲
【本報台北訊】台師大教育政策小組根據PISA測驗及國中會考表現指出,台灣有百分之十二點三的學生「未具備參與現代社會運作所需的基本學力」,相當於二十萬名國中小學生,還沒出社會就在「等待失敗」。
台師大校長張國恩指出,現在的教育以知識為導向,仍是三、四十年前的思維,忽略了以培育能力為主的素養導向,國家必須調整教育中心思維,才能培育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台師大昨舉辦「教育:美好世界的開端」記者會,點出我國教育思維落後,且台灣的教育體制無法創造階級流動,呼籲政府應調整中心思想,並及早提出方案應對國民教育危機。台師大指出,目前教育三個亟需解決問題包括,學生看不見未來、教師失去熱情、政策缺乏共識。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計算,台灣所有學生如在二○三○年都具備基本學力,國民生產毛額將增加八千五百二十億美元,會比現在增加八成。
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表示,台灣十五歲學生未具備基本學力比率,遠高過越南、芬蘭、日本及新加坡等,甚至前後段學生的學習落差更高居世界第一。
根據二○一五年國中會考成績,國英數社自五科待加強的學生比率分別為百分之十八、百分之三十三、百分之三十三、百分之十五、百分之二十三,其中五科都待加強的學生約占總數的百分之七。
弱勢者教育 列國安議題
許添明指出,OECD研究發現,投資在弱勢學生身上,不僅犯罪率較低,未來投入市場,有極高的經濟效益。
歐盟也估算,十五歲這一年齡層的學生,PISA平均成績每增加二十五分,他們這輩子將可增加歐盟GDP一百一十五兆美元,「把每個孩子帶上來,是國家最大的財富」。
台師大呼籲新政府不要再強化明星學校,應把針對弱勢者的教育列為「國安議題」,中央政府應整合弱勢補助政策,降低沒必要的行政負擔,將資源投入在最弱勢的百分之二十學校和學生,提供偏鄉學校績效獎金,吸引優秀師資。
許添明說,國立大學學生多屬中上階層,政府算是拿錢補貼經濟較占優勢學生。他認為新政府應彈性調整大學學費,給予弱勢生學習及學費協助,提高弱勢學生進入好大學機率,讓階級有機會透過優質教育翻轉。
學齡前教育 內容要提升
新任總統蔡英文宣示,「教育的挑戰,是整個國家的挑戰」,並且表達未來將擴大幼托公共化,強化學齡前教育。
台師大指出,百分之九十的人腦發展介於零到五歲,台灣卻把九成以上的經費投注在五歲以上,「學前教育若無法提供優質的教育內容,小孩有學等於沒學,不如在家休息」。
台師大並且期許新政府在二○二○年完成四項指標,分別是「百分之三十的學前教育機構通過專業認證評鑑」、「國中會考各科待加強比率降到百分之二十」、「初聘教師依專業表現分級並給予差異敘薪」、「重大政策保留百分之五計畫經費作為評鑑費用」。
政大教育系教授秦夢群表示,針對基本能力較差的孩子,應從經費、教材、教法三管齊下給予幫助,讓學習不會這麼乏味困難,並訓練師資教學,若還是像現在給經費補救教學,孩子只是被迫再聽一次,效果會非常差。
在幼教方面,秦夢群指出,對偏遠、社經地位較低的孩子,即早啟發是應該的,但現在公立學校已經非常努力了,幼教還是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養成好習慣及人際關係,重點仍應放在義務教育。